孔繁森,山東省聊城人,1944年7月出生,1961年8月參加工作,196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孔繁森同誌自青年時代起,就以雷鋒同誌為榜樣,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入黨以後,他自覺堅持共產主義理想,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並努力實踐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他是忠誠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忘我工作的模範;他是努力學習,認真實踐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模範;他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樂於奉獻的模範;他是維護和增強民族團結,密切聯係群眾的模範。
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當時擔任中共山東省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欣然赴藏。赴藏後他在海拔四千七百米的崗巴縣擔任縣委副書記。在崗巴縣三年,他幾乎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每到一地就訪貧問苦,宣傳黨的政策,和群眾一起收割、打場、挖泥塘,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81年,孔繁森奉調回到山東。
1988年,山東省在選派進藏幹部時,認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進藏工作經驗,便準備讓他帶隊,組織上問他有什麼困難,他還是那句話:“我是黨的幹部,服從組織安排。”其實,孔繁森很清楚,家裏確有不少困難: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如從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不能自理;三個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顧;妻子動過幾次大手術,體弱多病。自己一走,全家的生活重擔又要壓在妻子身上。無情未必真豪傑,為了黨的事業,孔繁森把對家鄉、對親人的愛深埋在心底,把博大無私的愛獻給了祖國和人民。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進藏後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任職期間,他跑遍了全市八個縣區的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鄉辦、村辦小學,為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殫精竭慮。在他和全市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原來的45%提高到80%。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別拉薩赴阿裏上任。這時,他已在雪域高原工作了六年。按說他現在應該東進返鄉,然而他卻接受了一項更為艱巨的任務,奔赴自然條件更為惡劣的地區,挑起阿裏地委書記的重擔。阿裏是西藏最艱苦的地區,平均海拔四千五百米,空氣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麵的一半,最低氣溫零下四十多攝氏度。民主改革前,野蠻的封建農奴製嚴重束縛了當地生產力的發展,藏族群眾的生產與生活長期處於原始狀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阿裏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由於曆史和自然的原因,當地的經濟發展仍然比其他地區緩慢,群眾生活仍然比較困難。
孔繁森來到阿裏後,四十多封請求調離的報告擺在他的麵前,這對人才奇缺的阿裏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孔繁森認為,申請調離的同誌,主要是對阿裏的前途缺乏信心,問題的關鍵是要找到阿裏發展的突破口。小平同誌說過,發展是硬道理,隻要我們用發展這個硬道理來凝聚人心,調動幹部的積極性,為他們提供施展才幹的舞台,就一定能把阿裏的經濟和各項事業搞上去。4月25日,孔繁森主持召開地委、行署聯席會議。給大家布置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尋找阿裏發展的優勢,從困難中尋找光芒的前途。會後,孔繁森和地委、行署其他領導成員分頭帶隊到基層調查研究。為了進一步摸清阿裏的情況,他一個縣、一個區、一個鄉地實地考察,求計問策,尋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在阿裏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從南方的邊境口岸到藏北大草原,從班公湖到喜馬拉雅山穀地,全地區一百零六個鄉他跑了九十八個,行程八萬多公裏。阿裏地廣人稀,麵積達五萬平方公裏,相當於兩個山東省,而人口隻有六萬多。有時開著越野車在空曠的荒野上奔波一天也看不到一戶人家、一頂帳篷。餓了就吃口風幹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山上淌下來的雪水。在高原生活,一場嚴重的感冒有時會奪去一個人的生命,而孔繁森一到阿裏就感冒了,咳嗽不止,為了不耽誤工作,他就大劑量地服藥,一個多月下來,體重減輕了十四公斤。由於過度勞累,他的直腸纖維瘤複發,鮮血浸透內褲,可他一直瞞著別人。等大家都入睡後,他才把內褲換下,悄悄洗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