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顧左右而言他——康熙帝遺囑(1)(2 / 3)

另外一個原因,就要跟康熙一朝的宮廷鬥爭聯係起來了。康熙晚年實在不怎麼快樂,由於諸子結黨爭位,讓他與諸子之間產生了極為嚴重的互相猜忌和不信任,隨著爭位的延續,他與他的幾個兒子之間早已經失去了父子之情。他的孫子的確不少,但這些孫子的爹都是儲君爭奪最賣力的人。由於這些孫子受到父親在爺爺心中的影響,所以,真正被康熙寵愛的孫子一個都沒有。而雍正,雖然也對儲君之位懷有欲望,但他善於背地裏搞鬼,康熙對他的評價還是相當高的。

這也就能證明,被十幾年來儲君問題和皇子結黨鬥爭問題弄得心情不寧、痛苦萬分的老皇帝,在自己的孫兒乾隆身上得到了極大的安慰。他看到了自己將來的皇位繼承人有望,大清江山必將在乾隆身上會發揚光大。

或許,在這個時候,康熙的考慮也隻停留在乾隆身上,而任何人都知道,想要乾隆將來坐江山,按照皇帝繼承規則,就必須要雍正傳給乾隆。那麼,這個時候的康熙是否就確定雍正為自己的接班人了呢?

我們還是先從康熙一朝的儲位之爭談起,因為從這裏,我們可以“大浪淘沙”出另外一個候選接班人來。

2、儲位之爭

大清在康熙以前是沒有立儲製度的,三藩叛亂初期,康熙皇帝決定建立皇儲,這一年他才二十二歲。此時的他雖然雄心勃勃,但三藩實力不容小視,他對臣下們說,立儲是關係到清朝統治能否長期延續的重大問題。實際上,他是很擔心自己和自己的皇朝有什麼三長兩短。

康熙十四年,他立了長子為太子。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冊立,為後日政局造出了太多的混亂,也為他自己帶來了無窮的苦惱。

三十三年後,康熙廢掉了太子,原因就是太子簡直瘋了,居然想要行刺自己,在朝中樹黨羽,與自己皇帝的權力發生了嚴重的衝突。更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太子暴戾不仁,在以仁義為招牌的康熙皇帝看來,他根本就不符合自己接班人的要求。

其實,無論是什麼原因,歸根結底,都是父子兩人在權力分配上有爭端。康熙不想讓太子過早地接替自己行使皇帝的權力,而太子做了三十三年皇帝預備員,已經膩了。

事實上,太子被廢並沒有那麼簡單,造成這種結果,完全是他兄弟們的功勞。大阿哥與八阿哥出力不小,他們經常或明或暗地在康熙麵前搗鬼,目的隻有一個:廢掉太子。

當他們的願望達成後,大阿哥先有了行動,他跟康熙說,廢太子所行卑汙,已失人心,還是早殺掉好。

康熙又不傻子,當然明白大阿哥這種既猖狂又露骨的奪嫡行為,他大怒,宣布大阿哥為亂臣賊子,並將其嚴加看守起來。由此,大阿哥繼廢太子後第一個出局。

第二個出局的是八阿哥。康熙原本對八阿哥印象很好,八阿哥聰明能幹,善於籠絡人心。朝中許多大臣都在康熙麵前稱讚他有才有德,九阿哥、十四阿哥、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大學士馬齊、戶部尚書王鴻緒等滿漢大臣都歸心於他,但在康熙看來,這就是一種結黨行為。太子被廢後,八阿哥以為太子之位是囊中之物,多次向康熙提到這個問題,最為嚴重的是,他居然明目張膽地問康熙:“我今如何行動?”康熙不理他。

為了試探康熙有無立他為太子的想法,他居然裝病不起。康熙狠狠地訓斥了他一頓,他不但沒有任何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康熙怒不可遏,但又無技可施,隻好重新恢複廢太子的身份。

這個時候,八阿哥已經出局。可他並沒有感覺到父親對自己的憎恨,在太子回歸後,依然積極籌備奪嫡行動。康熙再恢複太子,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不過是以嫡長的地位填補儲位真空,用以作為平息諸子爭位的手段罷了。

由於目的不純,或者說,康熙再恢複太子,隻是一種手段,而並非目的,所以,諸子爭位根本無法避免。

太子複立後,仍舊不能安分守己,一些人主動向他靠攏和兄弟們的虎視眈眈,讓他再一次走上了結黨營私的老路。皇帝康熙與他之間的矛盾依然如故,諸皇子之間也更增加了裂痕。康熙為了改善太子與諸兄弟的關係,在恢複太子身份的當月,封了皇三子、皇四子(雍正)、皇五子為親王,皇七子、皇十一子為郡王,皇九子、皇十二子、皇十四子為貝子。他想通過此舉使諸子團結和睦,但事與願違,諸子被封,地位得到提高,更成了他們與太子競爭的資本。所以矛盾再次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