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王國所在,文武吏士聽朝廷節製,惟護衛官軍聽王。
——《明史·太祖本紀》
朱元璋早在登基後的第二十三年就開始了後事安排,這個時候的後事安排就是血洗功臣,大封同姓王。這位農民皇帝在後事安排上似乎是個矛盾體,一方麵,他挑選的接班人都仁義孝悌,並為接班人清除各種障礙;而另一方麵,他卻為接班人樹立了一個最大的勁敵——燕王。臨死前,他大概確實深刻地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遺囑中講明,不許親王們進京吊喪。但,這最終成了也隻能是一時之計。
1、李淑妃之死
洪武三十年(1397年)十二月,朱元璋突然就病倒了。這一年他已經七十歲,按照古代中國人的說法,七十歲是個坎兒,如果能順利過關,就可一路暢通地活到七十七,但很少有老人能過了這個坎兒。朱元璋躺在床上,想著還有什麼沒有料理。想來想去,他想到了李淑妃。
李淑妃是已過世的太子朱標的母親,朱元璋的皇後馬皇後去世後,就讓李淑妃代攝六宮事。其為人明敏,遇事有斷,可謂是朱元璋的“賢內助”。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為謀帝位,曾經拉攏引誘李淑妃。李淑妃卻委婉謝絕道:“我不過是一嬪妃,所能做的不過是為皇帝處理好後宮之事,至於儲位大事,非我本份事。”
朱棣碰了一鼻子灰,李淑妃的美名卻因此事被朝廷上下所知。朱元璋在這個時候想到了她,並不是想到了這件事,而是想到了唐高宗的老婆武後。
武則天竊取大唐天下,最主要的原因是皇帝年幼,朱元璋不想讓武後之事重演,對於他來講,經過十六年的開創建立大明,又經過三十年的整頓,才讓朱家天下根基穩固,絕對不能讓這辛苦而得的成果落入他人之手。
就在覺得要死掉時,他找來李淑妃的兩個哥哥,請二人吃飯。兩人誠惶誠恐,因為此時朝廷內外都知道皇帝得了很嚴重的病,很可能就要掛了。在這個時候請他們兄弟吃飯,肯定不是什麼好宴。
兩人來到便殿,一眼就見到了椅子上精神萎靡的老皇上,旁邊站著自己的妹妹李淑妃。朱元璋看到兩人到來,賜座,很小聲地問李淑妃:“你跟我有十多年了吧?”
李淑妃點頭。
朱元璋也慢慢地點了點頭,說:“這十多年真是難為你了,現在,你就去見見二位哥哥,盡盡骨肉同胞的情誼吧。”
李淑妃明白了,老皇上是準備要她以死殉葬了。她跪下,哭泣道:“妾知道了,死就死吧,何必見兄長呢。”
說完,就回到自己房間,關上門,上吊了。
當她的屍體被人抬到朱元璋麵前時,朱元璋撫屍大哭,對她的兩個哥哥解釋道:“朕不是不知道你們的妹妹賢明,隻是擔心她日後會演出武後之禍,所以才痛苦地做出此決定,你倆千萬不要以為朕是個寡恩薄德的人。”
兩人就是吃了豹子膽,也不敢說這個冷血君王是寡恩薄德的人。不但不敢說,還叩頭謝恩,呼喊皇上英明。
朱元璋真的英明嗎?從人性角度來講,他的所為的確讓人不恥;但從大明王朝的角度來看,他這樣的冷血做派的確可圈可點。他的一生似乎隻為了四個字在奮鬥:朱家江山。隻要能保住這四個字,他不惜任何代價。在殺李淑妃之前,他已經為這四個字做了很多事情。他就像個敏感的在逃犯,不放過任何對自己不利的人和事。
不必是在他臨死前所做的事讓人大為感歎,就是在平時,他對“朱家江山”這四個字也是重視得超過了自己的命。在他初登基時,聽說浦江有一曾被元朝郡守賜了“天下第一家”的旺族。其家族和睦,十代同堂,名傳道還,當地人都稱他家是“義門”。
他就派人把這家的主人鄭謙請到了京城,問他家中人口共有多少。鄭謙回答:“一千有餘。”他大為讚歎:“一千多人同居共食,同心合力,世所罕有,確實是天下第一家啊!”於是賜給了他豐厚的禮品讓他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