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她為中國帶來了李約瑟(1 / 1)

她為中國帶來了李約瑟

專刊

作者:程歆璐

魯桂珍1904-1991

中國科學技術史專家、營養學博士。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與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的長期助手與第二任妻子。1937年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化學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1945年回國。後供職於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處。與李約瑟合著有《中國科學技術史》等書。

1954年,《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李約瑟在首卷的扉頁上謙恭而深情地寫下:“獻給魯老先生。”

李約瑟,劍橋大學有名的生物化學家;魯老先生,一個遙遠而無聞的中國藥商。將他們牽連起來的正是對這本著作貢獻良多的、魯老先生的女兒魯桂珍。

提到魯桂珍,人們都愛敘述她同李約瑟的故事,而她自身作為科學家,在生物化學方麵的成就則多被忽略。這並非因為魯桂珍被李約瑟的光芒所掩蓋,而是學界公認“魯桂珍對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最大貢獻就是引出了一個李約瑟”,她點燃了李約瑟對中國的探索與熱愛,也點亮了中國科學技術史漫長的黑夜。

1930年,魯桂珍自金陵女子大學化學係畢業,前往北平協和醫院進修,幾年後來到上海雷士德醫學研究所工作。在這裏,她接觸了科學伉儷約瑟夫·尼達姆和多羅西·莫伊爾的眾多著作,產生了崇拜之心。年輕的姑娘未曾想過,將來她會給這對夫婦各取一個中文名:分別是李約瑟和李大斐,並陪伴他們走完一生。

1937年8月,日軍進攻上海,魯桂珍在空軍服役的未婚夫不幸犧牲,她的研究也被戰火打斷。悲痛與迷茫之時,她得到了留學英國的資助,決定暫別傷心地。

魯桂珍來到劍橋,成為李大斐的學生。她本以為李約瑟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不想對方竟隻比自己大4歲。相近的年齡和專業讓她與李約瑟夫婦很快成為朋友。

李約瑟後來回憶說,魯桂珍剛來劍橋不久,與夫婦二人共進晚餐。當自己問到“為何中國在科學發明方麵的成就如此之少”時,魯桂珍當即反駁:“這是荒謬的觀點。”她所介紹的眾多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果深深震撼了李約瑟,從四大發明到《本草綱目》,李約瑟意識到這個姑娘背後站立著一個古老而偉大的文明,而現在它的光輝被遮蔽著。

在魯桂珍的幫助下,李約瑟投入到對中國科技史的研究中,年輕的中國姑娘成為他的老師。白天,魯桂珍向李大斐學習營養學理論;晚上,魯桂珍教李約瑟讀寫漢字。

1939年,魯桂珍與李約瑟聯名寫成了《中國人對食物療法的曆史貢獻》一文,這是魯桂珍博士論文的副產品,也是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領域的處女作。

在對中國科技史的探索過程中,李約瑟發出了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近代科學及隨之而來的工業革命首先在西方迅速興起?為什麼在公元1-15世紀的漫長歲月裏,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麵比西方更為有效並遙遙領先?中國究竟有哪些科技成就?其貢獻如何?為什麼中國的傳統科學一直處於原始的經驗主義階段,而沒能自發地產生近代科學及隨之而來的工業革命?這便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此後的40多年,李約瑟和魯桂珍共同奔赴在“解題”的路上。

1939年8月,魯桂珍赴美開會,因二戰爆發而留困美國6年,直到1945年才得以回國。此時的李約瑟作為英國援華使者已來到中國3年,在重慶建立起中英科學合作館。在他的邀請下,魯桂珍來到重慶,一同進行研究,為中國戰時科學的發展貢獻了寶貴力量。

1946年,李約瑟回國並轉赴巴黎籌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處。2年後,魯桂珍趕赴巴黎,接替了李約瑟在教科文組織的事務性工作,使李約瑟得以專心進行中國古代科技史的課題研究。1954年,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序言中向魯桂珍致謝,並在扉頁題字獻給“魯老先生”,他已明白漫長的中華文明是怎樣傳承的了。

30多年後,李大斐去世,又過了2年,李約瑟同魯桂珍結成晚年伴侶,他將“娶中國人為妻”作為“對中國文化摯愛”的體現。魯桂珍說,李約瑟是連接中英兩國文明的橋梁,而自己是橋梁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