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有來世嗎一日,倫敦新聞界的著名人士湯姆森勳爵設宴,邀請皮爾作陪。
滿座高朋於是談天說地。正酣處,卻聽湯姆森開口說:“皮爾博士,我已是個暮年之人,在世的時間屈指可數了。您告訴我,果然有來世嗎?”
皮爾一時拿不準他是否在開玩笑。然而當皮爾意識到他的確早有所思,有心探討究竟時,就回答說:“湯姆森勳爵,我信奉聖經的允諾,而聖經教義之外,亦處處可見理智和常情。”
皮爾接著向他和在座的其他人講述了一個關於胎兒在慈母腹中怡然而樂的寓言。
“不妨設想一下”,皮爾說,“某人對這個未出生的胎兒說:‘你在此不可長久,數月後你將出生,或如你所想,從現存狀態中滅亡。’”
“這個胎兒也許會固執地說,‘我不要離開這裏,在這裏我有溫暖,有愛撫,有歡樂,我不要你所謂之的生,或我所謂之的死,從這個世界中滅亡。’”
“然而他出生了,他現存的生命狀態的確滅亡了。他發現了什麼?他感受到堅強慈愛的臂彎托擁著他,他看到一張美麗的麵孔脈脈含情地俯視著他,那是慈母的臉龐。他領受了歡迎,他得到關懷,他於是說,‘看我多傻,我降生的原來是一個如此美妙的世界。’
“他享受著童年的歡樂,他成長為激情而浪漫的青年,他結了婚,領悟到父母對子女的疼愛。”
“歲月流逝,剛毅伴他步入壯年,成就又伴他度過中年。他的生活充滿了歡樂和幻想。然後,他衰老了,步履於二始蹣跚。某人說,‘你快要死了,’或如我們所說,滅於此世而生於彼世。”
“他也許會抗議:‘我不要死,這裏有我愛的萬事萬物,我熱愛這個世界——黎明、落日、月夜、星光,我喜歡在冷日裏讓爐火烘熱我的臉膛,喜歡在冬夜裏踏雪,聽冰雪的哢哢,我不願離開這個世界,我不要死!’”
“然而依照自然規律,他終將死去。然後呢?難道我們不能設想:他將又一次感受到慈愛的臂彎,又一次看到堅強而美麗的麵孔,比他許久以前享有的更加可親可愛?”
“也許不久後他會歡呼,‘啊,是這般美妙!我要在這裏住到永遠?’”
哲學課堂生和死都是自然的規律,對於成長中必然經曆的一切,我們要抱持達觀的態度。生死觀是我們人生觀中重要的一部分。隻有正確的看待生死,才能美滿的生活於世。
年輕詩人的困惑從前,德國有一位很有才華的年輕詩人,寫了許多吟風詠月、寫景抒情的詩篇。可是他卻很苦惱。因為,人們都不喜歡讀他的詩。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是自己的詩寫得不好嗎?不,這不可能!年輕的詩人向來不懷疑自己在這方麵的才能。於是,他去向父親的朋友——一位老鍾表匠請教。
老鍾表匠聽後一句話也沒說,把他領到一間小屋裏,裏麵陳列著各式各樣的名貴鍾表。這些鍾表,詩人從來沒有見過。有的外形像飛禽走獸,有的會發出鳥叫聲,有的能奏出美妙的音樂……老人從櫃子裏拿出一個小盒,把它打開,取出了一隻式樣特別精美的金殼懷表。這隻懷表不僅式樣精美,更奇異的是:它能清楚地顯示出星象的運行、大海的潮汛,還能準確地標明月份和日期。這簡直是一隻“魔表”,世上到哪兒去找呀!詩人愛不釋手。他很想買下這個“寶貝”,就開口問表的價錢。老人微笑了一下,隻要求用這“寶貝”,換下青年手上的那隻普普通通的表。
詩人對這塊表真是珍愛之極,吃飯、走路、睡覺都戴著它。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漸漸對這塊表不滿意起來。最後,竟跑到老鍾表匠那兒要求換回自己原來的那塊普通的手表。老鍾表匠故作驚奇,問他對這樣珍異的懷表還有什麼感到不滿意。
青年詩人遺感地說:“它不會指示時司,可表本來就是用來指示時間的。
我戴著它不知道時間,要它還有什麼用處呢?有誰會來問我大海的潮汛和星象的運行呢?這表對我實在沒有什麼實際用處。”
老鍾表匠還是微微一笑,把表往桌上一放,拿起了這位青年詩人的詩集,意味深長地說:“年輕的朋友,讓我們努力幹好各自的事業吧。你應該記住:怎樣給人們帶來用處。”
詩人這時才恍然大悟,從心底裏明白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哲學課堂在生活中誌存高遠、追求宏大的目標是值得讚賞的;但是,不要忽視,隻有立足生活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與其追求華而不實的東西,不如腳踏實地地幹些實事,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讓我們的人生過得有意義。
找到真正屬於你的“床”
19世紀初,美國一座偏遠的小鎮裏住著一位遠近聞名的富商,富商有個19歲的兒子叫伯傑。
一天晚餐後,伯傑欣賞著深秋美妙的月色。突然,他看見窗外的街燈下站著一個和他年齡相仿的青年,那青年身著一件破舊的外套,清瘦的身材顯得很贏弱。
他走下樓去,問那青年為何長時間地站在這裏?
青年滿懷憂鬱地對伯傑說:“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自己能擁有一座寧靜的公寓,晚飯後能站在窗前欣賞美妙的月色。可是這些對我來說簡直太遙遠了。”
伯傑說:“那麼請你告訴我,離你最近的夢想是什麼?”
“我現在的夢想,就是能夠躺在一張寬敞的床上舒服地睡上一覺。”
伯傑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朋友,今天晚上我可以讓你夢想成真。”
於是,伯傑領著他走進了堂皇的公寓。然後把他帶到自己的房間,指著那張豪華的軟床說:“這是我的臥室,睡在這兒,保證像天堂一樣舒適。”
第二天清晨,伯傑早早就起床了。他輕輕推開自己臥室的門,卻發現床上的一切都整整齊齊,分明沒有入睡過。伯傑疑惑地走到花園裏。他發現,那個青年人正躺在花園的一條長椅上甜甜地睡著。
伯傑叫醒了他,不解地問:“你為什麼睡在這裏?”
青年笑笑說:“你給我這些已經足夠了,謝謝……”說完,青年頭也不回地走了。
30年後的一天,伯傑突然收到一封精美的請柬,一位自稱是他“30年前的朋友”的男士邀請他參加一個湖邊度假村的落成慶典。
在這裏,他不僅領略了眼前典雅的建築,也見到了眾多社會名流。接著,他看到了即興發言的莊園主。
“今天,我首先感謝的就是在我成功的路上,第一個幫助我的人。他就是我30年前的朋友——伯傑……”說著,他在眾多人的掌聲中,徑直走到伯傑麵前,並緊緊地擁抱他。
此時,伯傑才恍然大悟。眼前這位名聲顯赫的大亨特納,原來就是30年前那位貧困的青年。
酒會上,那位名叫特納的“青年”對伯傑說:“當你把我帶進寢室的時候,我真不敢相信夢想就在眼前。那一瞬間,我突然明白,那張床不屬於我,這樣得來的夢想是短暫的。我應該遠離它,我要把自己的夢想交給自己,去尋找真正屬於我的那張床!現在我終於找到了。
皙學課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會有種種的阻礙和困難,有時還會有“糖衣炮彈”。夢想就是我們的人生方向。當我們確定了夢想的時候,我們就明確了人生的方向。夢想涵蓋了太多我們對人生的追求,這追求促使我們走向成功。
26個孩子和一道選擇題在新澤西州市郊的一座小鎮上,一個由26個孩子組成的班級被安排在教學樓最裏麵一間光線昏暗的教室裏。他們中所有的人都有過不光彩的曆史;有人吸過毒、有人進過管教所、有一個女孩子甚至在在一年之內墮過3次胎。家長拿他們沒辦法,老師和學校也幾乎放棄了他們。
一個叫菲拉的女教師擔任了這個班的輔導老師。新學年開始的第一天,菲拉沒有像以前的老師那樣,首先對這些孩子進行一頓訓斥,給他們一個下馬威,而是為大家出了一道題:
有3個候選人,他們分別是——A:篤信巫醫,有兩個情婦,有多年的吸煙史,而且嗜酒如命;B:曾經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約1公升的白蘭地,而且曾經有過吸食鴉片的記錄;C:曾是國家的戰鬥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習慣,熱愛藝術,偶爾喝點酒,年輕時從未做過違法的事。
菲拉給孩子們的問題是:
如果我告訴你們,在這3個人中,有一位會成為眾人敬仰的偉人,你們認為會是誰?猜想一下,這3個人將來各自會有什麼樣的命運?
對於第一個問題,毋庸置疑,孩子們都選擇了C;對於第二個問題,大家的推論也幾乎一致:A和B的命運肯定不妙,要麼成為罪犯,要麼就是需要社會照顧的廢物。而C呢,一定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注定會成為精英。
然而,菲拉的答案卻讓人大吃一驚。“孩子們,你們的結論也許符合一般的判斷,但事實是,你們都錯了。這3個人大家都很熟悉,他們是二戰時期的3個著名人物——A是富蘭克林·羅斯福,他身殘誌堅,連任四屆美國總統;B是溫斯頓·丘吉爾,英國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的名字大家也很熟悉,他叫阿道夫·希特勒,一個奪去了幾千萬無辜生命的法西斯元首。”
學生們都呆呆地瞅著菲拉,他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孩子們,”菲拉接著說,“你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以往的過錯和恥辱隻能代表過去,真正能代表一個人一生的,是他現在和將來的所作所為。每個人都不是完人,連偉人也有過錯。從過去的陰影裏走出來吧,從現在開始,努力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你們都將成為了不起的優秀的人才……”菲拉的這番話,改變了26個孩子一生的命運。如今這些孩子都已長大成人,他們中有的做了心理醫生、有的做了法官、有的做了飛機駕駛員。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班裏那個個子最矮也最愛搗亂的學生羅伯特·哈裏森,後來成了華爾街上最年輕的基金經理人。
“原來我們都覺得自己已經無可救藥,因為所有的人都這麼認為。是菲拉老師第一次讓我們覺醒:過去並不重要,我們還有可以把握的現在和將來。”孩子們長大後這樣說。
哲學課堂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這樣的話:你對孩子怎樣描述,他們就怎樣以你描述的樣子成長。你說他是個無賴,他就會慢慢變得像個無賴;你說他聰明,他就可能真的變得十分聰明。
我們應該從菲拉老師的行為中總結出一個讓我們值得用一生實踐的人生觀點:過去並不重要,我們還有可以把握的現在和將來。
鈴兒響叮當美國暢銷書作家羅伯特講過這樣一個故事:19世紀,美國人約翰·皮爾彭特從耶魯大學畢業,遵照祖父的願望,選擇教師作為自己的職業。他的生活看上去充滿希望。
然而,命運似乎有意捉弄他,皮爾彭特對學生是愛心有餘而嚴厲不足,很快就為當時保守的教育界所不容,結果很快結束了教師生涯。
但他並不在意,依然信心十足。不久他當了律師,準備為維護法律的公正而努力。但他似乎一點都不理解當時流行的“誰有錢就為誰服務”的原則。他會因為當事人是壞人而推掉找上門來的生意,如果是好人受到不公正待遇,他又不計報酬地為之奔忙。
這樣一個人,律師界感到難以容忍,皮爾彭特隻好又離去,成了一位紡織品推銷商。然而,他好像沒有從過去的挫折中吸取教訓,看不到競爭的殘酷,在談判中總讓對手大獲其利,而自己隻有吃虧的分。於是,隻好再改行當了牧師。然而,他又因為支持禁酒和反對奴隸製而得罪了教區信徒,被迫辭職。
1886年,皮爾彭特去世了。在他81年的生涯中,似乎一事無成。
讀到這裏,你也許會問,這也算是暢銷書作家寫的文章嗎?羅伯特為什麼寫皮爾彭特的一生?
羅伯特在文章中充滿深情地作了回答:“衝破大風雪,我們坐在雪橇上,快速奔馳過田野,我們歡笑又唱歌,馬兒鈴兒響叮當,令人心情多歡暢……”這首現在已經成為西方聖誕節裏不可缺少的歌——《鈴兒響叮當》的作者正是皮爾彭特。這是他在一個聖誕前夜,作為禮物,為鄰居的孩子們寫的。歌中沒有耶穌,沒有聖誕老人,有的隻是風雪彌漫的冬夜,穿越寒風的雪橇上的清脆的鈴鐺聲,有一路的歡笑歌唱,不畏風雪的年輕朋友的美好心靈。
哲學課堂生活在某一時刻裏,出於種種因素,可能拋棄關好的夢想,但生活不會拋棄美好的夢想。皮爾彭特先生沒有因為個人的失意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始終相信人生和世界都應該美好。
他在謀生的各個行當裏都被人擠走了,但這並不說明他的夢想和人生沒有價值。今天,他的歌聲凝固在人們的心靈深處,不正是一個有力的說明嗎?
68歲考耶魯阿克塞波青年時代喜歡學習語言,學習曆史,喜歡閱讀文學作品。當他從歐洲來到美國定居的時候,白天在磨坊幹活,晚上就讀書。但沒過多久,他就結婚了,此後,他的精力全都用在應付農場的日常工作和家庭的各種開銷上。多年過去了,他再也找不到時間學習。
63歲那年,他決定退休。孩子們請他和他們同住,但阿克塞波拒絕了。
“不,”他回答說,“你們搬到我的農場來吧。農場歸你們管理,我上山去住,我在山上能望見你們。”
他在山上修建了一間小屋,自己做飯,自己料理生活,閑暇時去公立圖書館借許多書回來閱讀。他覺得自己從來沒有生活得這麼自在。
他早晨常常在床上躺到七八點鍾,吃罷飯,往往還“忘記”打掃房間或清洗碗碟。後來,他甚至開始在夜間外出散步,他發現了黑夜的奧秘,他看到了月光下廣闊的原野,聽到了風中搖曳著草和樹的聲音。有時他會在一座小山頭停下來,張開雙臂,站在那裏欣劐卻下沉睡的土地。
阿克塞波從圖書館借來的書中有一本小說,這本小說讓他感觸很深。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名耶魯大學的青年學生,小說主要敘述他怎樣在學業和體育方麵取得的成就,還有一些章節描述了他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阿克塞波現在68歲了,一天淩晨,他讀完了這本小說的最後一頁。這時,他突然作出了一個決定:上大學,上耶魯大學。他一輩子愛學習,現在他有的是時間,為什麼不上大學?
為了參加入學考試,他每天讀書10個小時。他讀了許多書,有幾門學科他已有相當把握。於是他購置了幾件像樣的衣服,買了一張去康涅狄格州紐海芬的火車票,直奔耶魯大學。
他的考試成績合格了,於是順利被耶魯大學錄取。入學還不到兩個星期,阿克塞波就發現,同學們與他似乎格外不一樣,不僅僅因為他年齡大,還因為他來上學的目的與眾不同。別人選修的科目,都是為了有利於以後找工作、掙錢,而他和大家都不一樣,他對有助於掙錢的科目不感興趣。
他是為快樂而學習,他學習的目的是要了解人類的過去和未來,了解世界的奧秘,弄清楚生活的目的,使自己的餘生過得更有價值。教授對學生們說,阿克塞波才真正是在學習。
幾年後,阿克塞波完成了學業,並獲得了學位,而且健康充實地活到95歲。
哲學課堂過好你迎來的每一天,實施你的每一個決定,感受你正在感受的一切,收獲你種下的所有果實——這就是生活!最快樂的生活,就是馬上開始做你最喜歡的事情。而我們的人生就是要這樣。
永遠都坐前排20世紀30年代,在英國一個不出名的小城裏,有一個叫瑪格麗特的小姑娘。瑪格麗特自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父親經常向她灌輸這樣的觀點: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力爭一流,永遠走在別人前麵,而不落後於人,“即使在坐公共汽車時,你也要永遠坐在前排”。父親從來不允許她說“我不能”或者“太困難”之類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