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記(1 / 1)

編後記

由於關注我校老校友巴金先生,便知道了陳思和的名字。他與李輝合著的《巴金論稿》,成為我們理解巴金思想的一把鑰匙。後來讀他的文章多了,對他的了解也多了。2004年3月15日陳思和應邀來南京師大附中參加胡風銅像揭幕儀式,並作了“胡風與巴金”的演講,至此,我們有了較多的接觸和交往。

受江蘇文藝出版社的委托,要為陳教授編一本“學者隨筆”,立即得到陳思和教授的回複,這樣,我就有機會較全麵集中地閱讀陳教授論著。從他的等身著作中,我仿佛感受到是在與陳教授作較長時間的對話,收獲良多。

陳思和說:“讀書教書,故經曆平平;甘守蝸居,亦無險可冒。唯有一顆不安定的心,時時飄蕩在精神海洋和他鄉處。”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實際上,他從巴金、胡風研究,到完整地尋找和發現20世紀文學發展的規律和教訓,他既把20世紀中國文學史作為整體來研究,不斷發現文學史上的新問題,並努力通過理論探索給以新的解釋;又關注當下文學的新現象,關注中國新文學傳統與現實結合發展的最大可能性。同時還關注現當代文學的傳播、出版等諸多領域。他學術研究碩果累累,著述層出不窮。2008年,陳思和獲首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其授獎詞對他的學術成就有準確精當的評價:陳思和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學術思想,是八十年代以來本學科最重要的學者之一,又是學院派批評的代表人物。在提出“新文學整體觀”、倡導“重寫文學史”等之後,又相繼提出“當代文學史中的戰爭文化心理”、“民間文化形態”、“共名與無名”、“潛在寫作”等概念和命題,為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新論述提供了話語資源,拓展了當代批評的理論空間,並對文學的知識生產發生了重要影響。他以文學史家的身份介入當代文學前沿問題,熱情而冷靜,持久而深入,從容而堅定,推動了當代文學批評的學院化進程。陳思和本是一個情性溫和,舉止儒雅,安於寧靜,喜歡安居在“黑水齋”讀書寫書,以至於廢寢忘食而成為“真正超然物我”的學者;是一個勤奮好學、勤於思考、嚴謹治學,具有為當下文學,乃至當下文化建設使命感的學者和實踐者。他沒有別的什麼嗜好,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唯一的樂趣,所以能不斷地出現新思考、新成績。他這樣執著的精神品格,令人感佩。

學者隨筆,首先應反映學者的學術成就。陳教授現當代文學學術研究涵蓋的麵很廣,學術論文和著述廣博而多維。作為第三代學人,他很早就受到學界關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學術活動和學術成果,已經奠定了他作為新一代學人“領軍人物”的學術地位。本書隻能選些有代表性的文章,疏漏在所難免。

陳思和說,他在治學道路上有兩個人對他影響很大,第一是巴金,第二是賈植芳。“我研究巴金,是在賈植芳先生的指導下開始的,我的大學生活基本上是在賈植芳身邊長大的。我感到他們作為知識分子的行為,都是在日常生活的工作中體現的。”陳思和:《我的治學道路與當代學術的發展》。“懷念師長”一欄,反映陳教授敬重師長之情。其中懷念賈植芳先生的選了三篇。

陳思和最早涉及的研究領域是巴金,撰寫了不少文章並出版了多部專著。“薪火傳承”選了《從魯迅到巴金:新文學精神的接力與傳承》,作為反映陳教授學術研究成果的代表著述,文章標題醒目,可讀性強。又選了《隨想錄:巴金晚年思想的一個總結》,這篇文章對《隨想錄》作全麵評介,非常值得一讀。

“書架一瞥”,反映陳教授喜歡書、愛讀書的特點。對於現當代文學作品和研究著作,他讀的多、寫的多,美文佳作也多,真難以割舍。編選隻好從一般讀者的角度挑選,既要考慮文學作品的作者,又要考慮選文的廣泛性、可讀性,也要反映作者的學術視野和見地。這裏編選了多篇讀書的感言和評介文章,大致包括:關於胡風、文學史研究、中外作品評介等。又選了《我的私人閱讀》,讓讀者對作者的閱讀情況有個總體了解。

“黑水齋談文”主要選了談文化出版和評介作品的五篇文章。

“序言跋語”選了六篇,讓讀者對陳教授的治學、教學、研究等有較清晰的了解。

“真情對話”是陳思和教授與其他學者的對談錄,涉及麵較廣。從這些話題中,我們不僅領略到陳教授前瞻性的見解,同時也能感悟到他的學養和智慧。

本書在編選過程中,蒙陳思和教授的信任和幫助,並寄贈多部著作,使編選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江蘇文藝出版社王宏波先生為“學者隨筆”的出版盡心盡力,在此特表謝忱。徐昭武

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