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少年之後還能有多少學生念起我們(1 / 1)

多少年之後還能有多少學生念起我們

暑期讀本

作者:嚴華銀

還記得昨天,昨天恍惚就在眼前,就我而言,昨天分明就是你們的今天。常常有人問,假如再有一回人生青春路,你怎麼走過?

不懈讀書。我在文化沙漠的時代完成了基礎教育,正是最想讀書的年歲卻無書可讀。等到高考恢複,進入大學,讀書和背書成為我主要的生活,直至今天。那麼,究竟“讀”什麼?我的體會是,既重專精,又求廣博,關鍵是自己喜歡。

總在想事。做了教師便總是斟酌和琢磨,想怎麼教,又讓孩子怎麼學;想語文課程的價值,想教育的規律,想教育理念與行動的關係。那麼,究竟“想”什麼?一言以蔽之,有關教育的常識、本真和規律以及如何按照常識、本真和規律教育教學。

常找“新路”。教育是一種實踐的事業,教學是一項實際的工作。“教”好自己的學科,“育”出優秀的人才,是硬道理。教學的實行,既有前人的經驗,又有今人的成果。當中外理論雜陳,時尚模式風行,我曾經眼花繚亂,常常魂不守舍,少有自信,以為新鮮一定優秀,“大家”肯定正確。多少年多少次的踐行之後,我才逐漸悟出,魯迅先生“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的論斷有多麼英明;盡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模仿、借鑒應是必需,但自己成功的實踐,經由理性思索過濾、提升過的經驗,可能才最能帶給我實實在在的收獲和成功。那麼,“新路”究竟在哪?常常就在自己腳下;這其中,自信和自覺十分重要。

這三項“工作”,幾乎完完全全伴隨了我中學教學的24年。我失去過好多機會,但我得到了更多的機會;我並不懂得“有心栽花”刻意去迎合什麼人和事,但我有幸常常“無意插柳”,遇到了好多優秀的伯樂和機遇。我的經曆幾乎一點也沒有懸念地驗證了一個觀點:機會一定是等待著那些有所準備的人。之所以一定要強調“有準備”,是因為歸根結底,若是沒有這24年的基層一線的教學積累,沒有這漫長歲月中對讀書、想事、找路的堅持和堅守,我不敢想象“好運”會如同餡餅一般從天空掉落,而且恰恰就掉落在我的盤子裏。

今天的時代與我之當年已然迥異,豐富和繁雜,自我和多元,機會和挑戰,幾乎令人眼花繚亂;選擇,已然成為每一個人生活的權利。但伴生的是猶豫和迷惘。

我們看到,在少量學校,有些青年教師滿足於上完課,坐完班,做完活,便安步當車,安之若素,再也不思不求其餘了。談職稱,論職務,一般都不太提得起精神和興趣。即使身邊不乏一些努力向上者,有建樹,獲榮譽,得獎勵,也刺激不了他們的神經。這當中,不乏有才有誌、曾經真的期求在教育領域一展宏圖的人。

我想,所以如此,原因肯定是多種多樣的。社會現實、教育行政、學校管理、學科教學、升學、家庭生活等的“合力”重壓,都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因子。但是我以為,這些“客觀”,是我們每一個老師每時每刻都在麵對的。問題是,我們都曾經有對於教育、學生的理解,我們都有實現理想的願景,我們也許誰都不可能一個早晨改變中國教育和社會的現實,但一味沉湎於傷感、失望、萎靡、退讓、躲避、放棄,於己於人又有什麼好處呢?

更為重要的是,伴隨這許多年的教育改革、學校發展,教育內外已經逐漸“共識”到,教師發展就是教育發展,教師發展就應是教育行政、學校、校長工作的核心要素。緊承這樣的理念和追求,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為教師成長設計和搭建了幾近完美的立體網絡和台階。就江蘇而言,幾乎所有想要發展、稍有發展的老師都會在這樣的框架、坐標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樣的條件、環境、機遇,是中國有教育以來從未有過的。

當然這也是應試的慘烈與真教育的純正對陣博弈的時代,而這常常又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可以大展宏圖的時代,轉型期的暫時的“亂”也許恰恰可以成就思想的“百家”,產生一批又一批實踐的“先驅”。

問題是,我們良知還在、遠誌猶存的青年教師們,是否做好了追求卓異、辛苦耕耘直至數十年不輟的心理準備?

我經常說,好老師就是多少年之後還能讓自己曾經的學生經常念起的老師。什麼是“多少年之後”?我的體會,也就是青年到中老年的距離,從時間看,或許就是轉瞬之間。

轉瞬之間,最害怕的是一念之差;這樣說來,你我又怎能不珍惜!

(作者係江蘇省教師培訓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