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父子守成(2)(2 / 2)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藥、羅盤出現在宋仁宗時代。

宋仁宗康定二年至慶曆八年(1041—1048年),印刷工人出身的畢升發明了陶活字印刷術。這是因為宋仁宗在位期間文化藝術特別發達,有大量書籍急於要印刷,才促成了這一發明。在歐洲,德國於1456年才第一次用活字印刷《聖經》,比畢升晚了400多年。

火藥用於武器,首見於《武經總要》一書,此書是由宋仁宗朝的曾公亮、丁度等人編纂的。火藥源於煉丹,道士在煉長生不老藥時,無意之中發明了火藥。

沈括是宋仁宗朝的進士,博學多才,對天文、曆法、物理、醫學、音樂無所不通,而最重要的發明是用於航海的指南針。

北宋科舉取士規模日益擴大,而宋初官學卻長期處於低迷不振的狀態。士人求學需求很大,卻苦無其所,在這種情況下,書院應運而生,起到了填補官學空白的作用,為廣大士子提供了讀書求學的場所。朝廷崇尚儒術,鼓勵民間辦學。宋初提倡文治,但國家一時又無力大量創辦官學,故朝廷對書院給予多方麵的表彰和讚助。像著名的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都得到朝廷賜書、賜匾額、賜學田和獎勵辦學者等不同形式的支持,這些支持無疑是促進宋初書院興盛的直接動因之一。

宋仁宗愛好學習,崇拜儒家經典。他首次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開了“四書”的先河。宋仁宗不僅自己愛好學習,還大力支持書院。

茅山書院又名金山書院,位於江蘇句容的茅山,故稱茅山書院,由處士侯遺創建於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是北宋六大書院之一。侯氏在此教授生徒十餘年,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經江寧知府王隨奏請,朝廷賜田充作書院辦學經費。

嵩陽書院初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名為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徒多達數百人。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改為道教活動場所。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定名嵩陽書院,以後一直是曆代名人講授儒家經典的教育場所。

宋初,國內太平,文風四起,儒生經五代戰亂之後,都喜歡在山林中找個安靜的地方聚眾講學。先後在嵩陽書院講學的有範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楊時、李綱、範純仁等人,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完成的。號稱“二程”的程顥、程頤在嵩陽書院講學10餘年,對學生一團和氣,循循善誘,平易近人,講學有新鮮感,通俗易懂。學生受益匪淺,有如沐春風之感。

嵩陽書院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積累了豐厚的教學經驗,其特點主要是:1.書院既是教育教學的機關,又是學術研究的機關,實行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2.書院盛行講會製度,允許不同學派,不同觀點進行講會,開展爭辯。3.書院的教學實行門戶開放,有教無類,不受地域限製。4.書院以學生個人讀書鑽研為主,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並采用問難形式,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5.書院內師生關係融洽,感情深厚。書院的名師不僅以淵博的知識教育學生,而且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感染學生。

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宋仁宗下旨將應天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之一。早年,範仲淹曾在此讀書,後來又曾在此書院任教。該書院曾盛極一時,與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嵩陽書院合稱中國四大書院。

宋仁宗在位後期,官僚機構日益膨脹,出現了經濟危機。在內憂外患之下,範仲淹上《答手詔條陳十事》,要求改革。

《答手詔條陳十事》內容如下:(一)“明黜陟”,即改變文官三年一遷、武官五年一遷的磨勘法。官員中有大功“高才異行”者,可特加任用。老病愚昧者另作處理。有罪者按情節輕重處分。(二)“抑僥幸”,改變貴族官員子弟“恩蔭”作官的舊法,嚴加限製,以減省冗官。(三)“精貢舉”,改變專以詩賦墨義取士的舊製,著重策論和經學。(四)“擇官長”,嚴格選擇轉運使、提點刑獄及各州縣長官。(五)“均公田”,各地官員按等級給以多少不等的“職田”,用來“責其廉節”,防止貪汙。(六)“厚農桑”,每年二月,提倡各地開河渠,修築堤堰陂塘,以利農業生產。(七)“修武備”,京師招募衛兵五萬人,以捍衛朝廷。(八)“減徭役”,裁並州縣建置,使徭役相對地減少。(九)“覃恩信”,朝廷有赦令,各地必須執行。(十)“重命令”,各地法令應由朝廷統一。

宋仁宗采納了範仲淹的建議,開始改革,史稱“慶曆新政”。由於守舊派的反對,新政隻推行了一年,範仲淹便被降職出朝,改革流產了。

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病逝,太子趙曙繼位,是為宋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