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建康的由來(1 / 3)

示疆威,服海內,千古一帝,秦始皇。

相傳,秦皇當年南巡至龍藏時,發現此地有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壟為瀆,入於江,以泄王氣。

這條河於是多了一個名字,叫做秦淮。

秦淮河邊上曾經沒有城,隻有一個叫做秣陵的小縣,不過南邊的蠻夷之地,開化低下。

而這一切,在三國的時候發生了變化。

相傳建康十三年,諸葛亮出使江東,對孫權說:“秣陵地形,鍾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孫權大喜,後來東吳建國,遂以秣陵為都城,改名建鄴。

可是建鄴的“王氣”,並沒有為東吳帶來昌盛,三國終究歸了晉。

時間翻過百年,漢人最黑暗的時期出現了,那就是“五胡亂華”!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天下大亂。

中原士族相隨南逃,中原文明南遷,史稱永嘉之亂,又稱之為“衣冠南渡”。

東晉在“王謝”兩家的鼻祖——王導的手上,在南方站穩了腳跟,定都建鄴,同時也改名為建康。

兩百年來,朝權更迭,物是人非。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永初元年,劉裕廢晉恭帝司*,自立為帝,國號為宋,開啟了“南北朝”的時代。

也許真是因為秦始皇泄了秦淮的“王氣”,建康雖然一直是南國的京師,可南國的政權總是不得善終。

建康城東西南北各四十裏,有宮牆三重,南擁秦淮、北倚後湖、鍾山龍蟠、石城虎踞,苑囿主要分布於都城東北處。

西南有石頭城、西州城,東南有東府城、丹陽郡城,宣陽門至朱雀門間五裏禦道兩側布置官署府寺,居住裏巷主要分布在禦道兩側和秦淮河畔,城內外遍布佛寺,有大小寺廟五百餘所。

“市廛列市,埒於二京(長安、洛陽),人雜五方”,“淮水北有大市百餘,小市十餘所”,其各津渡處大致都是市場區。

淮水即秦淮河,為通長江的重要航道,又橫貫建康市區,自然形成重要的商市。

此時的建康城,市場已分散分布,數量眾多,自東晉南渡以後,長江下遊已得到空前繁榮,南國也就成了天下的正朔。

有詩曰:

潮平遠岸草侵沙,東晉衰來最可嗟。

庾舅已能窺帝室,王都還是預人家。

山寒老樹啼風曲,泉暖枯骸動芷牙。

欲起九原看一遍,秦淮聲急日西斜。

從東晉、劉宋,到得現在的蕭齊,建康雖然成了天下第一大都,可北國的胡人一直都向往著“南下牧馬”。

如今的天下,南國為蕭齊,北國為拓跋魏,沒錯,正是那個大名鼎鼎的孝文帝拓跋宏。

建康城裏,南齊的首府。

在公元499年的這一天,城中的西口市開了間特別的酒肆,名叫“魚戲蓮”。

酒肆不大,也算不得奢華,榆木所做的八仙桌統共也就擺了七八張,屏風、掛設雖說透著文風,也盡是些尋常物。

讓整個酒肆聲名鵲起的,除了它的名字外,要數那神奇的鎮店之寶——“百戲木偶”。

南國好傀儡,提線、布袋、鐵枝木偶早就傳遍了大小勾欄、瓦舍。

但是魚戲蓮的木偶卻與別家不同。

它的材料乃是銅製,不光銅偶各手肘關節都可傳動,更是能做到“千人一麵”,用木偶展現西川的“變臉”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