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而有大大小小百餘國家,隨著諸侯國勢力的逐漸強大,周天子的威望一再下跌,於是進入了春秋五霸大國爭雄的局麵,其實隻是四霸,因為宋襄公不足以為霸。首先是名聲赫赫的齊桓公,因為用了管仲進行改革而強盛起來,舉北杏盟會稱霸中原,但因八國之會,隻來了四國,於是齊桓公開始了對不來朝拜他的魯、衛、曹、鄭四國進行討伐,從而導致了春秋的吞並戰爭。
與此同時,距齊國較遠、位於南方的楚國逐漸強大起來,野心勃勃的楚莊王以“此鳥三年不鳴,鳴則驚人”之誓,繼而問鼎中原。,而位於楚國北部的晉國,自從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返國後,也開始強大,又想作為第三個霸主稱霸中原,楚國當然不服,於是爆發了規模浩大的晉楚城濮之戰,結果楚國戰敗,大名鼎鼎的晉文公以“踐土會盟”稱霸中原。正當齊、楚、晉三國輪番稱霸之際,地處西部的秦國悄悄壯大起來,威風凜凜的秦穆公也想稱雄中原,於是引出了殘酷的秦晉決戰,結果秦國成了許多小國朝貢的強國。這就是春秋五霸時期。五霸衰落後,強秦逐漸顯示他的威力,春秋諸國進入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的混戰,所以才有“春秋無義哉”之說。
其實春秋並非不是義戰,春秋時期由於不斷的兼並,到戰國時,已由百餘國家統一為十幾個國家了。即:周、秦、楚、宋、衛、齊、燕、趙、韓、魏、魯、中山、滕、鄒、費等為中國的統一,完成了第一階段。經過戰國時期不斷的吞並戰爭後,隻剩下了戰國七雄,即: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中國的統一又進了一步。
到秦昭王時代,中國的大一統進入到了第三階段。公元前260年,秦昭王派大將白起攻打趙國長平,趙軍大敗,白起坑殺趙軍四十餘萬,從此拉開了強秦與六國的差距。秦莊襄王(子楚)時,呂不韋滅了東周國,更確定了秦國將一統中國的決心。
經過春秋及戰國兩個階段的鋪墊,到秦始皇時代,中國的大一統已進入決戰階段,經過八百年的分裂,一個一統中國的曆史機遇已經來臨。就在這個時候,秦國出了個秦始皇,他抓住並駕禦了這個機遇,從而使中國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進入了統一六國的新紀元,這就是本書的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