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的話深深觸動了他。第二天他抱著“再試一次”的決心,又來到小學校長家。這次,未等市村清開口,小學校長竟十分痛快地答應下來。
這次成功以後,他的信心更足了。三個月後,他就成了九州地區最優秀的外銷員。
每當談及自己的成功經驗,市村清總是意味深長地說:“我永遠忘不了妻子的那句話——你為什麼不再試一次?”
是的,為什麼不再試一次?!
在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近郊,一個失去父母的男孩每天都在凝視那分隔開他家那幢搖搖欲墜的木屋與格倫湖鄉村俱樂部高爾夫球場的籬笆。一個隻念到初中一年級的貧窮墨西哥裔男孩,有什麼機會打進那個世界呢?
但是這個男孩有決心。首先他去做園丁,於是就有機會進入高爾夫球場了。然後他去當杆弟,黃昏時自己打幾個洞。他用膠布包住汽水瓶來打球,練習推杆。
今天,李·崔維諾是美國高爾夫球公開賽的兩度冠軍,美國任何鄉村俱樂部都歡迎他去打球。
不錯,崔維諾確有天賦。可是,崔維諾首次參加美國公開賽時,打出了令人沮喪的第54名。那時令他堅持不放棄的,不是天賦,而是鍥而不舍的毅力。
記住,即使更聰明、更能幹的人,也有不能成功的事,但他們最終卻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如果你效法他們,你也可以獲得理想的人生。正如作家克裏斯多夫·摩雷所說的:“大人物隻是屢敗屢戰的小人物而已。”
許多人往往不能認識到表麵上的失敗從長遠看很可能是有益的。在他們看來,要麼失敗,要麼成功——既然失敗了,那就不會成功。而事實上,事情的結局並不能作“要麼成功、要麼失敗”的簡單劃分,介於“失敗”和“成功”之間的情況是無窮無盡的,在“我失敗了三次”和“我是個失敗者”之間有天壤之別。而且,心理上的失敗也不等於實際上的失敗。有的時候,一個人在心理上感到失敗了,而實際上他正在前進過程之中。而一個人隻要心理上不屈服,他就沒有真正失敗。
功虧一簣,虧就虧在心理的失敗上。如果你在失敗時,仍能表現得像一個勝利者,信心十足,充滿幹勁,那情況就很可能會大不一樣。在複雜的生活現象中,“失敗者”和“成功者”這幾個字,很難恰當地用在一個複雜的、活生生的、總是在變的人身上,它們隻能描述某個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情況。此時的成功,可能連著彼時的失敗;這項工作的失敗,也許正蘊含著另項工作的成功。對事情隻作“成功”和“失敗”的機械劃分,這是十分有害的。
愛出風頭的人,錯誤地認為榮譽不能和失敗連在一起,似乎承認了失敗,就玷汙了榮譽,一遭到失敗,就感到丟了麵子。因此,在失敗麵前,他們或者一蹶不振;或者采取不承認主義,硬撐麵子;或者怨天尤人,責天怪地。這種人看起來十分要強,實際上不堪一擊,是不折不扣的弱者。生活中,曾經有不少具有宏圖大誌的人,就因為一次失敗,而把以前所有的勝利一筆勾銷,徹底垮了下去。
有一位大學生各門功課皆優,隻因一次歌詠比賽中唱“砸”了,竟覺得無地自容,留下了一封對誰也沒有責備的遺書,告別了人間。無疑,他想在各方麵成為“強者”,但是卻經不住一次“打擊”,因而實際上成了十分軟弱的人。古人早就說過:“能勝者能不勝者謂之勇。”不僅能夠安於勝利和成功,對待挫折和失敗也能安然處之,才是真正富有理性的勇士。
許多人在看到強者的成功時,羨慕不已,嚷嚷著要敢於冒風險,卻對自己行動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失敗都沮喪不已,這絕算不上“大丈夫”的行為。
想要成就大事業,就不要害怕和失敗打交道。美國有一家鼓勵創新的企業,鼓勵創新的內容之一就是“允許失敗”。這家企業的負責人說:“隻要你不心甘情願地接受錯誤,你就不能創新。如果你拒絕了失敗,實際上你也就拒絕了成功。”這裏所包含的,就是勝和敗的辯證法。
還有的人之所以害怕失敗,是因為不懂得到底怎樣才能“吃一塹,長一智”。失敗除了帶給他沮喪以外,沒有給他帶來任何東西,因而他自然而然地把失敗看成可怕而又糟糕的事。失敗從不會讓人高興,但一旦你學會利用它,它就會為你做出積極的貢獻。比起重複過去的成功來,失敗是個更好的老師。重複過去的成功不見得使你學到新東西,而失敗則肯定能給你以新的教益。你可以從一個組織得一團糟的聚會中學會怎樣組織一個成功的聚會,你也可以從一係列失敗的方案中理出比較可行、比較成功的方案。總之,隻要你動腦解剖失敗,從失敗中挖掘教益,你就能更快地從失敗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