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廢的放棄和喪失希望是對未來最大的威脅
一位心理學教授曾經說過:“你不可能遇到一個從來沒有遭受過失敗或打擊的人。”他發現,人們成就的高低,和他們遭到失敗和打擊的承受能力成正比。他還有另外一項重要的發現:真正偉大的成功者,往往是年逾半百的人。他說:“人們在50歲至70歲之間,遭遇到人生的種種磨難,智慧達到最高峰,對自己各方麵的能力都有很強的判斷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樹立堅定的信心。”
馬歇爾·菲爾德的零售店在芝加哥大火中燒毀了,所有的家產付之一炬。麵對這個令人沮喪的場景,他卻指著燃燒中的灰燼說:“我要在這個地方,開一家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商店。”他做到了。在芝加哥的史笛特街及魯道夫大道的交彙處,人們至今依然可以看馬歇爾·菲爾德的公司巍然矗立著。
美國的《成功》雜誌每年都會報道當年最偉大的東山再起者和創業者,他們的傳奇經曆中有一個相同的部分,那就是他們在遇到強大的困難和逆境時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從不輕言放棄。
人生所以需要一些坎坷,略嚐挫折,其作用和在直路上加上坎坷一樣。同時,一個人長處順境,甜東西吃得太多,反而不知甜味;到他偶處逆境時,才想到順境的好處。
多年前,美國的公路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不僅路麵鋪得好,設計周詳,而且郊外無地形限製的公路,盡量使其正直。有時,可能在十公裏之內沒有一處彎曲。駕駛汽車的人可按住方向盤,無需轉動,毫不費勁。
可是問題來了,太平直的公路使駕駛汽車的人感到十分乏味,容易在駕車時打起瞌睡來。於是,設計公路的工程師,便在距離相當路程之間,必做一些坎坷,路麵不平坦,使駕車者每隔相當時間來一頓顛簸,以刺激精神,不致在半睡眠的狀態下駕駛而闖出車禍。
失敗是上帝賜予的禮物,每次遇到失敗,把它消化後,我們就會變得比以前更強大。把每一次失敗都當成人生體驗的一次磨煉,摔倒後,爬起來檢查一下新的收獲,我們將變得更加強大。
有一位化學家曾講過:“科學成果是一個很懶的女神,你敲幾下門停止了,她就懶得來開門,你不停地敲下去,她就不得不來開門了。”
你隻有不怕挫折,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地敲下去,成功女神才會開門接納你。正如一位著名的學者所說:那種經常被視為是“失敗”的事,實際上隻不過是“暫時性的挫折”而已。
隻有把挫折當做失敗加以接受時,挫折才會成為一股破壞性的力量。如果把它當做是教導某些忠告的老師,那麼,它將成為一種祝福。這種暫時性的挫折,實際上會使我們振作起來,調整我們的努力方向,使我們向著更美好的方向前進。
麵對逆境,如果選擇了放棄,也就是選擇了失敗。在人生的旅途中,一些人雖然也曾經努力過,但收效甚微。這是因為在前進的旅途中遭遇了困難,漫長的、看起來毫無結果的征途,使他們厭倦了。於是,他們就會停下來,尋找一個避風的港灣,在那兒躲避風浪。
沒有什麼比半途而廢的放棄和喪失希望對未來威脅更大的了。放棄和喪失希望不僅不能解決現實存在的問題,而且還會讓我們在未來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許多人缺乏正確麵對逆境的態度。他們遇難而退,他們拒絕一切機會,他們忽略、掩蓋甚至放棄人類內在的追求進步的本能要求,以及生活給予的許多東西。生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在逆境中憤然崛起也是其中一項。不能正確麵對逆境的人,就是忽視了生命中這種潛能的人,是在有意或無意中逃避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