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威王自從在荷澤被楚懷王打得大敗而逃、方知楚軍實力比齊軍強好多,回到淄博終日茶飯不思,哀聲歎氣。孟嚐君見狀隨問齊威王:“大王為何哀聲歎氣呢”?齊威王:“齊國到了今日,西不能圖魏,不僅老大做不成,還得南受楚欺,故而歎息”。 孟嚐君:“大王何不問蘇秦”?有一,齊威王對蘇秦:“方今下,楚國最強大,沒有一個國家能與之爭鋒。現在齊國的國土比楚國得多了,秦國又一比一壯大,齊國西麵不能往魏、趙展,南麵還得受楚國的欺壓,怎麼辦呢”?
蘇秦:“大王之所以不能西進,是因為魏、韓倒向秦國的緣故,大王之所以南受楚欺,是因為大王選擇了不應該選擇的方法。為什麼呢?大王既知楚懷王下無敵,為何還要和他作正麵的硬碰硬的爭戰呢?因此,楚國,隻能利用,不能正麵與它為敵。大王想西進,就得依靠楚國,齊、楚聯合,必然戰勝秦、魏、韓三國。楚懷王雖然有霸氣,卻是好大喜功,現在大王不可以與他爭功。恰恰相反,大王不僅要放下老大的身份,口裏念念楚王前、楚王後,而且還要給楚懷王多戴幾頂高帽,什麼下霸主、諸侯盟主之類的,吹捧得楚懷王沾沾自喜。這樣,楚懷王就會當大王為兄弟,齊、楚聯盟不就結成了。若是楚國對秦、韓,齊國對魏軍,秦、韓、魏三國能不被打敗嗎?到那時,魏國的大梁、濮陽,還能不歸大王所有嗎?而大王給楚懷王戴上霸主、盟主的桂冠,秦王必然會反對。這樣,秦、楚關係就會破裂,那就讓秦、楚兩國的軍隊去對決消耗實力吧”!
蘇秦接著:“齊、楚與魏、秦、韓的軍事對峙,必然會產生出兩種結果:第一種結果是越國加入魏、秦、韓、蜀,共同對付齊、楚兩國,這樣,越軍要北上西進,就必須衝破楚軍的封鎖線,這就使得楚懷王必然要同時對付魏、秦、韓、蜀、越五國的軍事進攻。楚軍就必定會被迫分散於東、西、南、北數千裏同時作戰,楚懷王就會疲於奔命,東西南北四頭皆不顧。大王這時可瞄準機會,在背後給楚懷王狠狠一刀。不過,不插則已,一插就要致楚懷王重殘在身,不能反撲才行。否則,打虎不成,就會反被虎傷。第二種結果是趙國加入齊、楚的軍事聯盟,一旦趙、齊、楚聯合,魏、韓就會恐懼而倒向齊國。齊、魏、韓、趙、燕、楚六國共攻秦,讓楚懷王去當縱約長,由楚軍主力去攻打秦國,秦軍必然會大敗。秦國衰敗,楚國削弱,下霸主不就是大王你了”。
於是,齊國的遊客和齊王的客接二連三的到達楚都荊州。先是齊王的文臣陳豫到了楚都,賀喜楚懷王成了下諸侯的霸主,無外乎是楚國有多麼強大,楚軍有多麼的英勇,楚懷王是多麼神武的恭維話。接著是齊國的宰相蘇秦到了楚都,恭賀楚懷王成了合縱國的盟主,六國的縱約長,統率著六**隊。楚懷王的宗親近侍大夫屈原也在一旁跟著鼓勁:“大王今日不僅做上了下霸主、諸侯盟主,而且統帥著六**隊,多威風哦!那秦王不識抬舉,膽敢與大王作對,明日大王親統六**隊,掃平秦國,那是指日可待的事,看以後還有誰敢不以大王唯尊、誰敢起來與大王作對”?
屈原,本不姓屈,名平,羋姓,氏熊,是楚懷王宗親,算是楚懷王的遠房親戚,比楚懷王十四歲,少時憑著和楚懷王是宗親關係,上了幾年楚國皇家學校,算是有些文化,後來他的宗氏姐姐屈容(上柱國屈武之女,屈匄的胞姐)嫁給了楚懷王(那時還是楚國的太子),由於屈原有些聰明,便被楚威王召進宮內當太子(楚懷王)侍讀。長大後,憑著北宮娘娘屈蓉是他的宗氏姐姐,二十二歲那年(楚懷王四年)楚懷王便賜給屈原一官半職,楚懷王看他是屈容的宗弟,又有些聰明才智,舉止動作有些文鄒鄒,話還帶有點娘娘腔,生就是個做太監的料子,也就把他放在身邊當近侍,日夜陪伴著他進出楚王宮。二、三年後,便被楚懷王提拔為近侍大夫(相當於後來的太監主管),所不同的是,在楚懷王的那個年代,還是“刑不上大夫”的年代,比起以後的“公公”和太監主管要優越威風得多了。而這屈原一做上了楚懷王的近侍大夫,自然也就能夠在內和楚懷王一起談論國事,在外則替楚懷王接待賓客,應對諸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