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屋絮語(1 / 1)

書屋絮語

作者:邵水遊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王闓運這副對聯常被引用,湘人言湘自有一番氣概。從蠻楚之地到理學大省,湖湘文化的特質不言自明,誠謂淵源有自,綿延不絕。近代以來,得時世之運,起人物之興,挽人傑地靈之勢,延儒宗之脈,經世致用與禮義廉恥並存,波瀾湧動,自成一格;究人天之際,守千年之宗,攬船山之神,複湘學之魂,成沅湘一派,古文與今文之學同興,不輸浙東、江右。“唯楚有材,於斯為盛”,當仁不讓矣。譚其驤先生:“清季以來,湖南人才輩出,功業之盛,舉世無出其右。”此言確實。

陶澍以來,清兩江總督曆來為湘人之“禁臠”,曾國藩、左宗棠、曾國荃、劉坤一、魏光燾等一線而下,握權重鎮、威震四方。陶澍的幕僚林則徐、魏源等則是影響中國現代觀念的刀創性人物。道、鹹之際崛起的湘人精英,多受陶澍之惠,湘學複興也由此而發。毫不誇張地說,若百年近代史以湘人為中心,溯源追思,該推至陶澍處,而非後來所言的1840年鴉片戰爭始的。及至清末,湘人仍占據輿論主流位置,長沙時務學堂承前啟後,主張維新立憲,譚嗣同、唐才常、蔡鍔恰一時之選,影響深遠;作為學堂教師之一的湘人熊希齡成為橋梁式的人物,後至國民總理,首開幼稚教育,後來又創建紅十字會,全心盡力做慈善事業。黃興、宋教仁、譚人風、寧調元、禹之謨等則響應孫中山先生革命,在湘鄂兩省起事,為推翻專製、建立共和厥功至偉。同是湘人的楊樹達在評述此時風雲人物的為學,大力推崇譚嗣同、宋教仁、蔡鍔,此為湘學之賡續有人。

民國時期,湘人可渭得天下之先,早期的現代政治實踐尤為可觀,第一部省憲把“聯省自治”推向高潮,幾年下來,有章有法,堪稱先進,以下憲政推演無不閃爍著湘人智慧的光芒:劍四十年代“第三種力量”時期,左舜生領導的中國青年黨的作為,實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該人史冊的。

“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公。”有趣的是,現代國、共兩黨的領袖都以曾國藩為楷範,都把曾的全集作為枕邊書。現在國、共的合作本基於中山先生的“方略”,是為常識,然而實當做個延展,把曾國藩作為合作的文化部分,從傳統文化之中推衍出雙方認定的價值觀來,從而在“同文”這棵老樹之上催生出新芽來。辛亥百年紀念,兩岸的學者可以來做這方麵的工作。

除此之外,我還驚歎於民國之後湘人的史學研究,向達、呂振羽、翦伯讚等為大家熟悉,周策縱、黃仁宇、吳相湘、左舜生等,隨著他們著作的出版,已被眾人共識,其中黃、吳兩位先是投筆從戎、再轉向史學研究,平地起高樓,多有收獲,十分了得。單就邵陽一地,蔣廷黻、李劍農、呂振羽三位很是可觀,蔣、李兩位的近代史至今仍堪為模範。另一驚歎則是清末民初的新式教育無不凝聚湘人的膽識和作為,張百熙、範源濂、章士釧等都起到了主導作用,這一筆不可不記。

懸鏡自照,顧盼生輝。章士釗說湘人:“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勢之順逆,人之毀譽,不遑顧也。”沈從文曾自陳湘人辦事風格:成功了多半會急流勇退、掛冠而去;若失敗了,則必死無疑——湘人敢為天下先——又能退而求之如此是。

“吃得苦、耐得煩,不怕死,霸得蠻”,這充分展示了“地氣剛堅、民風強悍”的人格特征;“深中要款”、“大家之風”,這又與其人格特征相映成輝的,可謂湘人之一體兩麵。要之,則湘人可為、可讚、可驚、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