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善" 全部作品:
金明善 0 萬字 2019-02-13
回鄉探親,遇土生老爹。老人年屆八十,人生閱曆豐富,且讀書頗多,又兼關心時事,熟悉政府有關三農政策,村中威望極高。多年未曾謀麵,老人見我甚是高興,老少二人把酒話桑麻,聊得很是投緣。老人講述一生經曆,無意中從一個親曆者的視角反映了建國以來的農村土地製度變遷。筆者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金明善 0 萬字 2019-02-13
最近讀到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的一句顯然必須商榷的話,引發對經濟學用處的思考,願和讀者們切磋經濟學是一副透視鏡我認為經濟學是一副透視鏡,因為用經濟分析可以讓我們看到許多原來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的東西,經濟學也可以說是一副折射鏡。
金明善 0 萬字 2019-02-13
中國在經曆十個五年計劃之後,將“計劃”改為“規劃”,一字之改,被賦予很多期望。“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作為新一代領導集體施政綱領中的兩個關鍵詞,在“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具體而集中地體現了出來,這被認為“意味著中國發展戰略的正式轉型”。
金明善 0 萬字 2019-02-09
科學隻唯真,卻不一定美。一些經濟學的道理盡管缺乏美感,甚至與人們的直覺相悖,但它卻是真理。不懂道理,缺乏常識,隻會使人們幹出一些“無知者無畏”的事。坊間流傳甚廣的一出嘲笑經濟學(家)的笑話是:兩位學生在去拜訪經濟學教授的路上。
金明善 0 萬字 2019-02-09
自然科學領域,例如數學,“解”是指人們求方程式中未知數的值;社會科學領域,例如管理,“解”是指人們對某一問題的解決方案或處置對策。這裏,小到平民百姓,中到企業老板,大到國家元首,大家無時無刻不在“求解”。
金明善 0 萬字 2019-02-09
2006年5月2日,貴州省畢節地區威寧縣的一處煤礦發生瓦斯爆炸,15名礦工遇難。6月6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了因死亡賠償標準引起的衝突。報道說:“事故發生後,當地政府做了相應處理。”然而,給死難者的賠償卻引起了爭議:所有遇難礦工家屬拿到了一人5000元再加500斤糧食!
金明善 0 萬字 2019-02-09
當今世界,“國學”之熱高漲,其中儒學、道學、佛學尤甚,顯然“悟道”又占上風。就道路而言,要想問路,首先問“道”;就道理而言,要想論理,首先論“道”;就道德而言,要想厚德,首先修“道”;就道術而言,術道兼修,以“道”為根。道之哲理,可謂至淵至博、至精至湛、至微至妙、至神至奇。
金明善 0 萬字 2019-02-09
“中國例外”這個詞,近年來常常出現在國內外媒體的財經報道中,比如論及各國經濟的經濟增長率低迷,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電腦銷量不理想,或者汽車工業停滯時,都會馬上跟上一句“隻有中國例外”,這樣的報道看得多了,作為中國人的我也多少有點忘乎所以。
金明善 0 萬字 2019-02-09
不少很暢銷的報刊都有經濟學隨筆的欄目,吸引了經濟學家的關注,並願為此而投入寫作的精力。寫得好的經濟學隨筆,受到讀者的熱捧,刊登經濟學隨筆的報刊也更加興旺。經濟學家為什麼愛寫隨筆?有人把它歸結於媒體經濟學的盛行,甚至和中國經濟學界特殊的生態環境掛起鉤來:許多經濟學家之所以著名。
金明善 0 萬字 2019-02-09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年,中國的經濟學家是改革開放大潮中的一群受益者,盡管中國的經濟學家至今頭上還籠罩著社會的光環,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忘記作為經濟學家身負的責任。
金明善 0 萬字 2019-02-09
《經濟學家茶座》已經開辦了5年,出版了20輯。5年來,承蒙作者、讀者和編者的持續關心和努力,茶香依然,顧客盈門,令編者和出版者深受鼓舞。《茶座》開辦之初,以輕鬆、休閑、高雅為獨特定位,其清新的風格,平實的文風,親近讀者、貼近生活、關注民生的內容特點,很快為讀者所接受並享譽評論界。
金明善 0 萬字 2019-02-13
近來有人提出,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應該限製外來移民。對這問題,經濟學能夠給我們什麼啟示?限製外來移民的傳統經濟分析首先,許多讀過經濟學的人大概會說,我們已經進入或正在過渡到市場經濟。
金明善 0 萬字 2019-02-13
這個世界的變化已經越來越快,而且變得越來越複雜。我們常常要遭遇這樣一些事情:沒法說明好不好,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以至於說不出為什麼,甚至不知道究竟是什麼……麵對越來越多的這樣一些問題,既然不容易想清楚,有些人就選擇不去想它,而多數人卻因為太忙(這是現代人生活的主要特征),已經沒有時間去想了。
金明善 0 萬字 2019-02-13
快樂是絕大多數人(若不是全部人)的終極目的,是一個極重要的問題,但對它的關心與研究很不足夠,尤其是經濟學者。不過,近十多年來,已經有許多經濟學者研究快樂問題,也有許多研究快樂問題的文章在一流經濟學期刊發表。對此,筆者感到很欣慰,因為筆者認為,快樂不但是人人的終極目的,也是唯一理性的終極目的。
金明善 0 萬字 2019-02-14
近幾年來,在研究企業經濟的過程中,我感悟到“玩企業”實際上是“玩哲學”,盡管大哲學家不一定是大企業家,但大企業家一般都是大哲學家,不過,在大企業家的思維裏,對傳統哲學上若幹重大關係的認識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