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忍”的哲學(7)(1 / 3)

說明一下,宋襄公死後,他的繼任者宋成公委曲求全,主動以身事楚,親赴郢都朝覲楚成王,兩國建立了同盟關係。但是,隨著晉文公的上台和崛起,宋成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立刻改換門庭,脫離楚國,投向晉國的懷抱,因此臧文仲有此一說。

巴西的一隻蝴蝶扇動幾下翅膀,有可能導致北美大陸的一場風暴。公子遂和臧文仲的楚國之行,則拉開了春秋時期第一場大規模爭霸戰爭的序幕。

將當時各諸侯國的綜合實力作一個比較,可以將它們大致分為三個陣營:

第一陣營:楚、齊、秦、晉四個大國

第二陣營:宋、魯、鄭、衛、陳、蔡等二流國家

第三陣營:燕、曹、許、徐等數十個小國

第一陣營中,楚國無論從國土麵積還是軍事力量上,都遙遙領先於其他三國,而且將第二陣營中幾乎所有國家或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或結成盟友,綜合實力首屈一指,稱霸的野心也最大;齊國自管仲與齊桓公逝後,不修內政,不親近鄰,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反感,甚至連一直與齊國保持良好關係的魯國也受不了齊孝公的粗暴,主動與楚國接近,希望借楚國之力打擊齊國,齊國的國際競爭力呈直線下降趨勢;秦國偏安西北,秦穆公以仁德聞名,穩中求進,暫時沒有問鼎中原之誌;晉國雖然經曆了驪姬之亂和晉惠公、晉懷公時期的動蕩,但是在晉文公的領導下,上下團結一心,國內局勢趨於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軍事實力也有大幅度增強,而且通過幫助周襄王複國,擴大了國土,提高了聲望,成為楚國最大的競爭對手。

如果說,公元前635年晉國跟隨秦國討伐楚國的附庸鄀國,僅僅是捋了一下楚成王的虎須的話,公元前634年,宋國背棄與楚國的盟約而投入晉國的懷抱,則直接觸及到了楚國的核心利益,成為晉、楚兩國爭霸的導火索。

即使與齊桓公狹路相逢也當仁不讓的楚成王,自然不能容忍宋成公對他的蔑視,他命令子文抓緊時間訓練士卒,準備討伐宋國。

早在兩年之前,子文就已經不再擔任楚國的令尹,而是推薦在泓水之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的成得臣擔任了這一職務,自己則以顧問的身份繼續留在楚成王身邊效力。

子文這樣做,顯然是吸取了老對手管仲的教訓。管仲輔佐齊桓公縱橫天下,功高蓋世,然而不注重對接班人的培養,直到臨死前,都沒有給齊桓公推薦一個合適的接班人,導致齊國數十年的霸業後繼無人,毀於一旦。子文不想齊國的曆史在楚國重演。他不但早早選定成得臣為接班人,更主動退居二線,將自己的位置讓給成得臣。這樣一來,他既可以在幕後指導成得臣,發揮老同誌傳、幫、帶的作用,又可以使成得臣提前進入情況,熟悉業務,減少犯錯誤的機會。

楚國有子文這樣的政治家,強大絕非偶然。

現在楚成王即將展開一場爭奪天下的大戰,他想到的第一個人選還是子文,畢竟事關重大,交給成得臣去辦還不太放心。權衡再三之後,他請子文親自出馬,到睽地主持軍訓。

對於楚成王的這一命令,子文內心是有想法的,他對楚成王說,訓練部隊是令尹分內之事,應該由子玉(成得臣字子玉)來主持才對,現在把他這個老頭子派去越俎代庖,恐怕大大不妥,子玉有沒有意見暫且不說,他這把老骨頭能否訓練好部隊,實在是值得懷疑。

楚成王說:“老將出馬一個頂倆,您就別撂挑子了。”還是將任務派給了子文。

既然沒辦法推脫,子文隻好優哉遊哉地來到了睽地。軍訓的第一天,他命令士兵天剛亮就起床,到操場上集合、做早操、練隊列、喊口號,熱熱鬧鬧地搞了一個時辰,便到了吃早飯的時間。早飯弄得挺好,有粥有粉還有熱幹麵。子文端了個大碗,和士兵們一起吃,吃完了抹抹嘴說:“今天到此為止,大夥回去歇息吧。”

一連三天都是如此。士兵們可高興了,這哪裏是軍訓,簡直就是夏令營。子文不但體貼士兵,脾氣還特好,幾天軍訓下來,連罵人的事情都沒發生過,整個楚軍大營一團和氣,其樂融融。

有人把這事反映到楚成王那裏。楚成王驚愕了一下,立刻反應過來了:“子文這家夥,是在逼我用子玉啊。”

沒辦法,楚成王隻好命令成得臣接手軍訓,並且將地點改到了蒍地。子文則改任監軍,隨軍前往蒍地進行督導。

成得臣不負所望,一到蒍地就嚴肅軍紀,將訓練的時間延長到天黑,對於訓練中不聽指揮或動作不規範的士兵實施處罰。一天下來,有七個人受到鞭笞,三個人被箭刺穿耳朵遊營示眾。原本稀稀拉拉的部隊一下子恢複了正常,迅速進入臨戰狀態。

當時在蒍地住著好幾位退休的楚國大夫,他們應邀觀看了軍訓,對成得臣的治軍之道佩服得五體投地,於是跑去向子文表示祝賀,對他的知人善用進行了一番恭維。子文很高興,舉行酒宴招待這些老頭子和蒍地的權貴。唯獨有個叫蒍賈的貴族小孩,不但姍姍來遲,還不說半句祝賀的話。子文不免覺得奇怪,於是問他:“各位叔叔伯伯均認為令尹有才能,是國家的福分,值得慶賀,你對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