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忍”的哲學(6)(2 / 3)

沒關係,你不給,我自己要。晉文公在酒宴上向周襄王提出,自己百年之後要用隧道來運送靈柩到墓室。

好古怪的要求!

各位看官暫且先別笑,按照周禮,諸侯之葬,隻能用繩索將靈柩吊放到墓穴裏;而用隧道運送靈樞,是天子專享的大禮。晉文公提出這個要求,看似簡單,實際上是在向天子的權威挑戰。

周襄王一點也不含糊,說:“不行,那是王的葬禮,不適用於諸侯。周朝的天命雖然衰落,但目前還沒有能取代它的。叔父如果要用王的葬禮,等於天下有二王,這難道不是您所厭惡的嗎?”

言下之意,晉文公討伐王子帶,就是因為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現在晉文公本人又要以天子之禮自居,豈不是掌了自己的嘴?

晉文公倒是很爽快:“既然這樣,我也不強求了,請您賞賜一些土地給我吧。”

周襄王剛剛拒絕了晉文公的第一請求,再拒絕他看似退而求其次的第二請求,麵子上就很不好看了。周襄王考慮再三,決定將陽樊、溫、原、欑(chuān)茅賞賜給晉文公,好將他快點打發走。

看來真是請神容易,送神難啊!

晉文公心滿意足地回到了絳都。然而,接收天子賜給的幾座城池還頗費了一些周折。

首先是陽樊的居民不服,他們關起城門,將晉國的接收人員拒之門外。晉國人沒辦法,隻好派兵圍城。有一個叫蒼葛的陽樊人站在城牆上對晉軍喊話:“仁德是用來對待華夏各國的,刀兵是用來對付四夷的。你們現在到天子腳下動刀動槍,是把我們當外族對待,我們不服從你們的領導,也是理所當然的。這城裏居住的人,哪家不是天子的姻親,怎麼能當你們的俘虜?”後來雙方采取折中的辦法解決了問題:晉國人占領了陽樊,而陽樊居民全部遷到了別的地方,堅決不做晉國的臣民。

接收原城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晉文公親自率軍包圍原城,誌在必得,因而隻備三日軍糧,並且宣布三日之內必定攻下原城。三日之後,原城仍然不降,晉文公就命令軍隊班師回國。這時間諜來報告,說原城軍民已經打算投降了,隻要再等一兩天就會有結果。晉軍眾將都建議留下來靜觀待變,晉文公說:“信任,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國民因此而安居樂業,如果得到原城而失去信任,我怕得不償失。”於是全軍起程回國。原城軍民得到這個消息,反倒主動派人來聯係投降的事。晉軍走了不到三十裏,原城就宣布投降了。

這件事給晉文公很大觸動。在考慮原城太守人選的時候,他問寺人披誰可勝任,寺人披推薦趙衰,理由是:當年趙衰跟隨晉文公流亡列國,趙衰背著幹糧和水壺走小路,和大隊人馬走失了,雖然饑渴難忍,仍然不敢擅自食用。晉文公認為這件事充分說明趙衰是一個守信之人,因此派他鎮守原城,希望他用自己的品德使原城居民信服於晉國。

晉國得到陽樊、溫、原、欑茅四城,第一次將勢力範圍延伸到太行山以南,國力大大增加。

同年秋天,以秦國為主、晉國為輔,發動了對鄀(ruò)國的聯合軍事行動。鄀國地處今天湖北襄陽附近,是秦、楚邊境上的一個小國,也是楚國的附庸。討伐鄀國,等於公開向楚國叫板,楚成王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派大夫鬥克和申禦寇帶申、息兩縣的地方部隊前往救援。

這裏說明一下,春秋時期,“縣”作為一級行政單位,是一個新生事物。楚國地處荊蠻之地,對外擴張速度很快,先後吞並不少小諸侯國,原則就按照一國一縣的規模,將這些諸侯國設置成縣,由楚王直接任命縣公進行管理。據統計,楚國在春秋時期共設縣十七個,每個縣都有自己的地方武裝,而且規模不小,小縣有兵車百乘,大縣則多達數百乘。因此,楚國派申、息兩縣的地方部隊前往救援鄀國,其兵車數量應該在兩百到三百之間。

討伐鄀國,對晉國基本上沒有任何好處。晉文公跟隨秦穆公參與這場戰爭,一方麵是為了保持與秦國的良好關係,另一方麵也是為建立晉國的霸業進行試水——欲稱霸於諸侯,必定會與楚國發生衝突,他希望借此機會試探楚國的實力。

秦國人采取了欺騙戰術,故意繞道鄀國與楚國交界的析城郊外,迂回靠近鄀國的首都商密,並且故意將自己軍中的一些人綁起來,裝作是從析城帶來的俘虜。到了黃昏時分,秦國人又在城下舉行了一場盟誓表演,造成的楚軍與秦軍盟誓的假象。由此給鄀國人帶來的錯覺,秦國人已經攻陷了析城,而且前來救援的楚國人又和秦國人達成了密謀,出賣了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