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協同作戰,贏在團隊(3 / 3)

“從某種意義上說,各係統之間能否很好地合作,是整個工程成敗的關鍵。”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負責人說。

能夠直觀反映出係統間協調關係的,就是那無數張的“接口數據單”。以應用係統為例,15個分係統,每個分係統要填8張,每張的大項目多的有20多項。一個機械接口,需要填寫的包括產品名稱、代號、外形、尺寸、重量、執行位置、轉動慣量、表麵平度、表麵狀態等。

不同地區和行業間的協調同樣重要。西安的火箭發動機、天津的飛船太陽帆板、河南的電連接器、上海的推進器、四川的元器件……一聲令下,前一天還在工廠的設備,第二天就從祖國的四麵八方彙聚到北京的總裝車間。

在一個團隊中,有時也許被分配一個單一的項目,然後集體成員再進行分工,最後再集體提供最終成果。這樣一來。個人和群體的生產率都達到了較高水平,產量通常也較大。尤其當項目涉及錯綜複雜的問題和任務時,配合與合作似乎能產生更佳的結果。

通常,培養自己的配合與合作的團隊精神,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做起:

1.認識到我們的成功需要他人的幫助。因為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不能在與世隔絕與孤立無援中完成自己的工作。拒絕幫助就是拒絕走向成功的條件。尤其是分工細化的當今時代,資源共享是成功的必要條件,那種個人英雄主義的“獨行客”注定是幹不了大事的。

2.把與人合作視為一種成功的方法。如果抱著隻有競爭才能實現理想抱負的想法,那麼我們必然會頑固地反對他人的建議,拒絕其他人與自己合作。相反如果我們把合作視為一個成功的方法,從而與他人通力合作,共同支配現有資源。

3.盡可能地減少對別人的依賴。在獲得別人配合與幫助的同時,我們必須主動、積極地工作,不能依賴他人。我們要樹立信心,確信自已有能力做好工作,同時還要積極地幫助,配合其他人。

有問題共同研究,有風險共同承擔

因為導彈武器研製的係統複雜性,從技術到人員到產品再到時間節點,如果沒有精準的統籌兼顧和協調管理,根本無法完成。

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元勳、著名的火箭與導彈控製技術專家黃緯祿在多年科研管理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有問題共同研究、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餘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的“四共同”原則,成為航天係統工程管理思想在實踐應用中的“金科玉律”,成為指導導彈型號研製乃至當前實施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工程協調工作、解決問題的重要“法寶”。

“四共同”充分體現了係統工程的管理方法和民主集中製的管理原則,它的靈活運用已遠遠超出技術管理的範疇。把航天科工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航天防務公司,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和係統工程理論的要求,堅持“四共同”的原則和方法,積極推進軍民融合,統籌規劃軍民兩大產業,協調發展航天防務、信息技術、裝備製造三大主業,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航天員隊伍中,流行著一句話,“無論誰去飛,都和自己飛一樣”。有問題共同研究,有困難共同克服,有風險共同承擔,是航天人戰無不勝的法寶。航天隊伍崇尚榮譽,但不陶醉於榮譽,為我們確立正確的榮譽觀做出了榜樣。

有問題共同研究,有風險共同承擔,這一航天精神集中體現在“神六”的研發到成功發射過程中。

參與神舟六號研製的3000多個相關單位的數十萬科技工作者,秉承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信念,有困難共同克服,有問題共同研究,有風險共同承擔。正是這種處處顧大局,時時講團結,事事講風格的大力協同,才共同完成了中華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又一偉大壯舉。有黨中央的親切關懷,我們科研人員更加信心滿懷。

2005年8月27日上午9時21分,在一次中國運載火箭發射試驗中,隨著控製係統指揮“轉電”的口令,眼看進入“起飛”的試驗階段,突然又聽到指揮下達口令“斷電”,程序終止。現場的氣氛一下子又緊張起來。怎麼回事?哪裏出現了問題?

原來是在轉電時,控製係統發控台“準備好”燈滅,8個耗盡關機指示燈異常亮了起來,同時計算機檢測到這個非正常信號,自動終止了程序。經過現場分析,對所有懷疑的線路依次進行排查,故障最終定位在配電器I的轉電控製點和耗盡關機傳感器供電控製點異常短接上。此故障直接關係到火箭的測試發射進度和飛行試驗的安全,牽動著各級領導和指揮員的心。因此果斷決定,送回北京進行徹底檢查。

8月28日下午5時,200廠檢驗員攜帶產品乘飛機返回北京。與此同時,在基地,12所副總師宋征宇連夜主持召開故障分析會,討論產生故障的可能因素以及影響,直到深夜,他們才完成了現場初步的分析報告,電傳到北京,為分析和排查故障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而在北京12所,孫凝生、黃濟仁等老專家們也進行了分析,確定排除故障方案,並與發射隊實時溝通,交換意見。921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總設計師王永誌也趕到了12所,一起研究方案,指導排除故障工作。他們按照排除故障方案,先進行外觀檢查,然後將配電器I開蓋,拆下繼電器安裝板,用放大鏡觀察密集的焊點,發現繼電器K2Z的第7點與第8點間距較小,用絕緣起子撐開兩點,故障消失;用連線接通,故障又複現。經多方分析,初步判斷上述兩點有短路現象。此時,表針已指向午夜12點。

但所有的人一直奮戰在現場。通過實體顯微鏡觀察,發現在繼電器底座上,有一多餘物存在,其形狀呈“牛角狀”。從多餘物形狀及成分分析結果判斷,應為焊接時形成的毛刺,後來被工具切下。8月29日淩晨4時30分左右,繼電器失效分析結果傳回基地。而此時在北京,排故人員已經連續奮戰了20多個小時,卻沒有一個人喊累。就這樣,連續四個晝夜的奮戰,配電器的故障終於徹底排除。

飛船的發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問題一旦出現,航天人敢於積極直麵,前方後方緊密配合,方方麵麵鼎力支持,所有參與排故的同誌全身心投入,沒有埋怨,沒有牢騷,隻有拚搏,隻有奉獻,共同研究、共同擔當,體現了航天人精誠合作,不畏困難的精神。

航天工程是一個龐大、複雜的係統工程,在其研製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很多問題、遇到很多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航天人應該如何應對呢?是積極主動地努力解決問題走出困境,保證航天工程的順利進行,還是消極被動地跳出這個困擾的圈子?

作為航天人,他們明白一點:在邁進航天大門的那一刻起,自己就成為了航天係統的一顆螺絲釘,自己的命運就與航天事業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所以,麵對問題、困難與風險,航天人沒有一個人退縮,他們能夠做的就是團結起來共同研究問題,共同承擔風險,這是航天人最寶貴的品質。

航天事業成敗與否,與每一名航天人的態度和行為都息息相關。航天人能否齊心協力、同舟共濟,決定著航天事業未來的前景。當航天工程研製過程中,一點點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一點點的事故都有可能釀成巨大的災難。因此,每個航天人都對自己的事業務必忠誠,團結一心,發揮團隊精神,擰成一股繩,勁兒往一處使,航天事業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處於一定的團體組織中,當團隊遇到困難時,請不要首先去想自己個人的利益,而要去考慮如何去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幫助團體度過危機。任何時候都不要僅僅把“與集體共命運”、“和集體共成長”當做一句簡單的口號,我們要把責任感時刻放在心中,把集體榮譽感時刻放在心中。與團隊共同成長。這樣,在曆經艱辛之後分享勝利果實的盛宴上,才會有你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