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是特種兵》三部曲中的“特種兵王子”,到《激戰》中個性張揚、威震敵膽的關鵬,再到《鐵甲艦上的男人們》中文武雙全的幹將龍翔宇,徐佳塑造了一個個“流血不流淚”的鐵血英雄形象,被稱為“新銳硬漢小生”的代表人物。此次在抗戰劇《伏擊》中,徐佳除了再度展現硬漢氣質之外,成為一位智勇雙全,斡旋在多重勢力之間的複雜人物,有著複雜心路曆程。在戰場上應對多方的同時,情場中的石永凱也並不輕鬆,其中,石永凱與趙蘭惠(唐熙飾)的一段情感最為複雜,在徐佳看來,“他們相愛相殺、亦敵亦愛,當兩個人感情漸生,各自的使命要求也愈發強烈,在大愛和小愛間的抉擇時刻考驗著他們的內心,這種情感的煎熬也讓故事在生死對抗之中閃耀人性光芒。”素有“古裝玉女”之稱的劉庭羽,曾憑借《唐宮燕》、《仙俠劍》、《古劍奇譚》等諸多古裝劇為觀眾熟知。在這部戲裏,她一改此前仙範兒十足的玉女形象,飾演一位清純和果敢兼備的女紅軍戰士,令人耳目一新。劉庭羽坦言,自己其實對軍人題材期待已久,這次首度嚐試抗戰題材作品,提前做了很多方麵的功課,大到故事發生的曆史背景,小到舉槍、開槍的姿勢,都進行了一番“惡補”。如此細致的準備功課,也讓她的抗戰劇首秀格外自如。談到首次拍抗戰劇是否對槍戰戲有所畏懼時,劉庭羽表示,劇中自己確實有非常多的槍戰戲,“第一次拿起真槍打出去,我居然連眼都沒眨,看來我也挺適合演軍人的。”在拍攝一場叢林伏擊敵人的戲碼時,劉庭羽更是身披樹枝製成的掩護服,頭頂高溫,身處劇組製作的瓢潑般的“人工暴雨”中,完成了一段高難度拍攝,雖然過程辛苦,但是劉庭羽也表示這樣的戲演起來太過癮了。她還透露,“有朋友看完我演的袁玉婷,直接就跟我說,以後可以多拍一些抗戰戲了。”
本報記者張琳
再現馬海德傳奇經曆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由中央電視台、陝西廣播電視台、北京中視嘉銘文化傳播、力超(上海)影視文化工作室聯合出品的紅色情感史詩巨製《曆史永遠銘記》近日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黃金時間播出。
該劇改編自開國功勳人物、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美國人馬海德及其夫人的傳奇經曆。全劇由一班青春偶像演繹紅色題材,其中青年演員羅偉、劉萌萌擔任劇中男女主角,以全新麵貌展現延安時期純真年代的革命浪漫。除此之外,本劇又一大亮點就是,劇中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偉人均由一線著名演員李克儉、劉勁、王伍福扮演。作為本次電視劇的導演,陝西電視台著名導演萬盛華一直對革命曆史題材懷有深厚的感情,曾經執導的《保衛延安》、《鐵市長》、《號角》、《永遠的初戀》、《兄弟》、《渭華起義》、《誰可相依》等作品多次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等獎項,具有豐富的經驗。編劇王元平參與創作過電視劇《八路軍》、《雄關漫道》,多次在中央電視台播出。
萬盛華表示:“這部戲是創作而不是僅僅完成,更要創新。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在緬懷曆史,照應今天的同時,將這部戲打造得非常有意思。”
1933年,美國醫生馬海德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在中國生活了55個春秋,將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人民。馬海德是第一個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的外國人,是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外國人,是唯一參加過紅軍、八路軍、解放軍的外國人,是唯一經曆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這四個中國革命曆史時期的外國人,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馬海德以自己的一生表明,他不但是一位真正的國際主義戰士,一位傑出的外交家,一位改變了中國數百萬麻風病人命運的偉大醫生,更是一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書寫中國夢的傑出人物。除了革命英雄主義,該劇中還有著革命時期的美好愛情,特別是馬海德和魯藝校花蘇菲的跨國愛戀,在當時的延安轟動一時,有著超乎尋常的浪漫,兩個人大膽而熱烈的示愛舉動,是延安革命歲月中最獨特的風景。馬海德和蘇菲的愛情,不僅是馬海德留在中國的重要原因,更是支持馬海德曆經艱難,接受戰火洗禮,最終迎來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力量。
《曆史永遠銘記》所拍攝的年代跨度非常之大,主要拍攝地以上海和陝北為主,一“洋”一“土”對比鮮明。“大上海”的部分,盡力去還原當年上海灘的繁華。場景轉到陝北時,撲麵而來的是激情似火的革命氛圍。該劇堅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風格,使得劇中人物更加鮮活,更容易被觀眾所接受。
本報記者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