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財租房也未嚐不可
首批房奴解放:紙上富貴?
房價如此高漲,但買房的人仍然前赴後繼。特別是要結婚的人,沒房子似乎更是不可能的事情。是不是買房人的生活就一定更好,租房人的生活就一定不如意呢?沈鑫和楊柳,兩個重慶的白領,年齡相仿,年收入都在5萬元左右。但他們一個買了房一個選擇租房,結果他們的財務狀況究竟如何?
買房族:每月都成“月光族”
在外人眼中,沈鑫絕對是個生活過得很滋潤的人。在一所重點中學剛工作3年的他,每個月有4000~5000元收入。沈鑫最愛和同事一起出去K歌,也愛沒事約人出去徒步旅遊。去年,沈鑫動了買房的念頭:“想著工作幾年了,該有自己的空間了,也要為今後結婚做打算。”於是,沈鑫在父母的資助下,買了一套兩居室。“父母幫忙付了首付款,我自己負責每個月2100元的房貸。”同時,沈鑫又貸款5萬元買了一輛車,每個月需要支付900元的月供,以及近1000元的養車費。
然而,買了房和車後,沈鑫卻突然發現,自己的生活反而不那麼愉快了。“現在,我也算有房有車一族了,但每個月固定在房貸、車貸、養車上麵的費用就是4000元左右,吃飯我都盡量回家蹭。現在,我基本上每個月都沒有結餘,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最讓沈鑫難受的是,有了房和車後,女朋友反而憂愁起來,“工作前兩年還存了3萬元,買車全部用光了。最近這一年一分錢都沒存下。女朋友為此很是擔心今後的生活。”
點評
沈鑫目前的情況,最重要的是要節省開支。從現有的情況看,沈鑫的固定支出主要分三塊——房貸、車貸和養車費用。房子由於已經由父母支付了首付款,再讓父母出錢不太合適,因此可以找父母借錢將車貸全部還完。
每月節省出來的900元,沈鑫可將其中的500元用作基金定投,投資一隻指數型基金,在抵禦通貨膨脹的同時,為今後結婚做準備。剩下的400元用於平日改善生活。
租房族:用理財產品賺房租
楊柳在朋友眼中是個怪人,原因就是他是堅定的租房主義者。楊柳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寫專利案,每個月能拿到4700元。工作不到5年的他,現在手中的積蓄已超過10萬元。
既然有了10萬元,足夠支付一套小戶型的首付款了,朋友們都勸他趕緊買房,但楊柳就是不同意。“我租的這套房子,麵積60平方米,房東當時買的總房價是48萬元。我的租金每個月1400元,一年下來就是16800元,這樣房東出租這套房子的回報率隻有3.5%。我還沒有算他裝修的錢,算上的話回報率估計隻有3%左右。”楊柳認為,3%的回報率在目前來看,實在是有點低。“我隨便買個理財產品,都能有4%甚至更多的回報,那我還不如把錢拿來買理財產品,賺的錢拿去付房租,還有結餘。”
楊柳說,自己的生活因為租房不僅沒有變差,反而更好了。“我周圍有很多房奴,節衣縮食供房子。我雖然租房子,住得不比他們差,花得還更少。他們支付了首付款,我把首付款拿來投資,賺更多的錢。”
由於楊柳的固定支出隻有每個月1400元的房租,再加上水電費、寬帶費、電話費、生活費等,楊柳基本上每月能結餘2000元以上。這2000元,楊柳會拿1000元用作基金定投,剩下1000元機動,定投到一定數額後,他會取出來用於購買理財產品。
楊柳的理財觀念很好,懂得控製自己的現金流支出,租房的觀念也並不是壞事。但楊柳並沒有考慮到租金上漲的成本,也沒有看到房屋升值的可能。不過,楊柳目前的考慮也是正確的,他還處於人生的上升階段,可以盡量多儲蓄資金,等到有能力購房時,再實行買房計劃。(來源《人生與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