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李季蘭:虛名達九重下的寂寞(1)(2 / 3)

李季蘭被稱作唐朝女冠,由於唐朝統治者篤信道教,上層社會裏皇室公主、達官貴人的妻女亦有遁入道門者。這種風氣流傳到民間,有些婦女受環境的影響也出家入了道觀。古時候女子本無冠,而女道士例外,所以人們又稱她們為女冠。

大凡佛道同占的宗教名山,一般是佛教廟宇居山腰、山底,道教宮觀在山頂。道觀之所以能夠雄踞名山之巔,乃是因為道教是土生土長於中國的一派宗教。春秋時代老子撰《道德經》,原本為哲學著作,但到漢代張道陵、於吉等人,篡用老子之名,創立了“五鬥米教”、“太平教”等宗教組織,從而興起了以符籙禁咒之法行世的道教。道教因宣揚長生不老之術和驅災免禍之法,廣為貴族階層和貧民百姓所信奉;男女道士都寬袍黃冠,出入豪富人家或浪跡江河湖海,為人談玄說道、驅鬼鎮邪,成了一種神秘而無拘的特殊人物。到唐代,道教更是盛極一時,因為唐皇室姓李,與《道德經》的作者老子李耳同姓,為了說明自家皇朝是順應天時、替天行道的,唐皇朝尊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自己則是他的後人。既然道教成了國教,那麼勢必使全國上下的人們趨之若鶩,後妃公主進入道觀修行者比比皆是,名門閨媛也多爭相出家做女道士,因女道士都頭戴黃緞道冠,故又稱為“女冠”。

受唐代思想開放之風的影響,道觀中也並非清靜之地,許多才貌出眾的女冠,雖以修行為名,但在道觀中自由交際,成為一種“交際花”似的人物,李季蘭就屬於這一類的女冠。

女子無才便是德,紅顏薄命,就連父親都不放過一個才思敏捷的閨秀,忍心以青燈黃卷來打發她的妙齡時光。李季蘭的命運,其實是被她的父親設計好了。殊不知,薔薇情結早已在她的內心深處蔓延開來,無法阻擋。

青燈黃卷的清冷難禁李季蘭奔放的才思和如火的熱情,加之唐代社會的高度開放,反倒給了她比良家婦女更多的自由。於是她就經曆了多次刻骨銘心的愛情,又遭受了多次痛徹心扉的離棄,並由此寫出了許多癡情相思的詩篇。因為那時候的社會再開放,在婚姻上還是要講究門當戶對,所以她不可能擁有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男人和一個賴以遮風避雨的家。可以說,“至親至疏夫妻”這六個字,是她痛定思痛之際的感悟。

◆道觀中的緋色新聞

李冶才華橫溢,容顏姣好,史書記載她“美姿容,神情瀟灑,專心翰墨,精彈琴,尤工詩”。她雖出家為道,但又與當時名士多有往來。陸羽、皎然、韓揆、劉長卿、閻伯鈞、蕭叔子等都和她有過密切交往。李冶與他們吟詩作賦互訴衷腸。

朝雲暮雨鎮相隨,去雁來人有返期。玉枕隻知常下淚,銀燈空照不眠時。仰看明月翻含意,俯眄流波欲寄詞。卻憶初聞鳳樓曲,教人寂寞複相思。

寂寞的道觀,鎖住了少女的芬芳年華。李季蘭豔麗非凡,熱情如火,卻被種種清規戒律壓抑著,春情隻能在心底裏激蕩、煎熬,春花漸凋,時光如流,芳心寂寞,空自嗟歎。

李季蘭的第一個情人是名士朱放,是她在一次獨自泛舟剡溪時偶遇的。

在一個春日的午後,乘著觀主和其他道友午睡,李季蘭偷偷溜到觀前不遠的剡溪中蕩舟漫遊。在溪邊她遇到了一位青年,他布衣芒鞋,卻神清氣朗,不像一般的鄉野村夫。青年人要求登船,李季蘭十分大方地讓他上來了,交談中方知,他是隱居在此的名士朱放。

兩人一見如故,言談非常投緣,一同談詩論文,臨流高歌,登山覽勝,度過了一個愉快心醉的下午。臨別時,朱放寫下一首詩贈予李季蘭:

古岸新花開一枝,岸傍花下有分離。莫將羅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腸斷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