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騎都尉(1 / 2)

皇帝並不好見,張讓安排下皇帝先看了魏越奏章後才傳見魏越。

就整個入宮過程來說也是規矩森嚴,這也是魏越第一次走天橋入南宮。百日召見時間緊急走的自然是天橋複道,就近俯覽整個皇城北宮、南宮,發現皇城中的布局十分的對稱,讓稍稍有些強迫症的他看的十分順眼、舒服。

雒陽的皇宮主要分為南、北兩宮,兩宮之間以有屋頂覆蓋的複道連接,南北長七裏。所謂複道,是並列的三條路,中間一條,是皇帝專用的禦道,兩側是臣僚、侍者走的道。

每隔十步還設一衛士,側立兩廂,持戟司戈十分威武。南宮的北門與北宮的南門兩闕相對,即《文選·古詩》所說的“兩宮遙相望,雙闕百餘尺”。整個宮城平麵清楚地顯示出一個“呂”字形。

南、北宮城均有四座同向同名的闕門,門兩側有望樓為朱雀門,東為蒼龍門,北為玄武門,西為白虎門。

南宮的玄武門與北宮的朱雀門經複道相連,南宮朱雀門作為皇宮的南正門與平城門相通而直達城外。由於皇帝出人多經朱雀門,故此門最為尊貴,建築也格外巍峨壯觀,遠在四十五裏外的偃師遙望朱雀門闕,其上宛然與天相接,堪稱雒都之奇觀。

南宮是皇帝及群僚朝賀議政的地方,建築布局整齊有序,宮殿樓閣鱗次櫛比。主體宮殿坐落在南北中軸線上,自北而南依次為:司馬門、端門、卻非門、卻非殿、章華門、崇德殿、中德殿、千秋萬歲殿和平朔殿。

中軸線東西側各有兩排對稱的宮殿建築,西側兩排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東排為鴻德門、明光殿、宣室殿、承福殿、嘉德門、嘉德殿、玉堂殿、宣德殿、建德殿;西排為雲台殿、顯親殿、含章殿、楊安殿、雲台、蘭台、阿閣、長秋宮、西宮。

東側兩排,西排為金馬殿、銅馬殿、敬法殿、章德殿、樂成門、樂成殿、溫德殿和東宮;東排為侍中廬、清涼殿、鳳凰殿、黃龍殿、壽安殿、竹殿、承風殿和東觀。

伴隨魏越行走在複道上的是黃門郎逢紀,健談的逢紀沿途指點講述各門、各殿的位置與具體辦公單位。整個南宮算起來一共東西五排南北八列,一共四十個建築。而這些建築上方都有複道連接東南西北,複道之上除了當值南宮衛士外還有來來往往的各種郎官。

就南宮布局來說,這裏就是整個大漢的政治運轉中樞。

走累了,逢紀站在複道便吹著風喘氣,抬臂指著鴻德門內的明光殿,神情期望:“魏侯,那就是明光殿,是尚書令、尚書仆射、尚書理政之處。”

尚書台相當於內閣、相府,是政務運轉的核心中的核心,魏越展目望去見明光殿外有諸多郎官抱著文牘往來出入。這些郎官隻是將尚書台發出的命令傳遞給其他係統的郎官,並不負責實際頒布工作。幾乎所有在南宮中的職能機構都是圍繞著尚書台進行運轉。

尚書令、左右仆射、六名尚書九個人分別主管公卿、刺史、吏、外國及少數民族事務,六曹有侍郎三十六人,每曹六人,令史十八人。

逢紀對尚書台所在的明光殿念念不舍,這回是得了命令引魏越去嘉德殿,他才有機會走在複道上就近觀察南宮。

在南宮之中幾乎就不可能迷路,尤其是走在複道之上時,隻要清楚各殿布局,就可以輕鬆找到。

對於複道天橋這種建築魏越是非常欣賞的,有些不明白為何漢之後的宮城很少采用這種提供便捷的建築。

過明光殿時,魏越低頭看著殿前奔走的六曹侍郎不由輕輕搖頭,這些人並不是單純的跑腿。他們也是有具體負責職權的,比如他們不斷送出的文牘,就是他們自己處理後經尚書台用印、留檔的正式公文。

魏越明知故問:“逢(音龐)先生,諸位尚書午間如何用餐?”

“回魏侯,多在偏殿食幹飯、湯餅,遇事時至尊會有賜宴。不過近來諸位尚書、侍郎多帶蒸籠,吃包子、餃子等便捷餐食。”

給朝廷工作是拿了俸祿的,自然要夥食自備。

何況以南宮的緊要,根本不能讓太多雜役出入送飯。

嘉德殿外走廊下,與魏越一樣等候皇帝召見的官員不少,能見皇帝自然都不是尋常官員,幾乎都是圍繞雒都交際圈的老熟人。

魏越這個生麵孔出現,加上那偉岸的個頭立馬被認識、不認識的人識別出來。

其中也有一些魏越認識的人,比如負責太尉府日常運轉的西曹掾賈詡,還有虎賁中郎將袁術,還有一直管不住自己嘴的南陽名士何顒,何顒名望很高四府推薦官員時何顒的名字總排在前麵,累次升遷不知道現在具體職務。

何顒、賈詡畢竟曾經做過幾天、幾個月的上司,魏越先上前行禮打招呼:“伯求先生,文和先生近來可好?”

賈詡矜持回以微笑,何顒則幾步來到魏越麵前抓住魏越的雙手笑容洋溢低聲讚道:“不曾想揚祖異常神勇,威行匈奴,為並州拓戶二十萬!”

是的,府幢義從的戶籍是編在所在郡縣轄區的,名義上來看五原郡在籍人口由兩萬餘翻了六倍,雲中、朔方也都翻了四五倍的樣子。此前遊牧的雜胡、匈奴部落並不納稅,也不服役,現在都編輯在冊成了固定的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