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影數訊 為電影“看病”(2 / 2)

那麼,“iFilm+”獲取用戶行為數據會否受到微博等新媒體平台的限製?“其實不會。”劉晗解釋說,這裏隻有“懶人和勤快人的區別”。從對方平台的接口抓取數據,是最省事的;如果對方不開放數據接口,則可以用機器模擬一個真實用戶看這些網頁的行為,也能抓取數據。

在創業早期,因為數據的存儲有壓力,劉晗他們不得已要“忍痛割愛”刪一些相對“老”的數據,或者對現在或者半年一年後的趨勢判斷沒有太大影響的數據;此外,他們還建立了數據存儲的分級更換機製,比如9天之內的是熱數據,存在機器內存裏,老一點的數據放在硬盤上,再老一點的用磁盤、光盤備份等。

劉晗透露,今年新的融資將主要投在硬件設備上,“做大數據需要有存儲量大、計算量大的設備,我們現有20多台服務器特別不夠,現在基本上每兩周就要加差不多小一萬塊錢的硬盤設備”。

做toB的生意

在數據分析上,劉晗是技術高手,但是對電影,他原本卻是個門外漢。新影數訊的“iFilm+”,就像劉晗本人一樣,在與電影業界人士、製片方的線下接觸中,不斷熟悉電影行當,不斷豐富對電影票房的計算維度。

在商業模式上,劉晗他們選擇了toB,而非toC。這也是劉晗認為的,在把大數據應用到影視領域時,新影數訊與豆瓣電影的不同。他們toB做的是有關電影投資/拍攝的谘詢服務建議,也有toC的“推薦”,但是他們沒有把toC的結果直接轉化成toC的業務模式,而是反向操作,把用戶喜歡的東西做成toB的谘詢建議。劉晗總結,他們的商業模式/業務模式是針對影片的投資方/出品方/宣傳方。在他看來,電影產業不應該是一個“拍腦門憑經驗”行當,而應該“需要更加理性的數據來幫助判斷”。

大數據讓影視界感受到“衝擊”的經典案例,當屬美國視頻網站Netflix推出的電視劇《紙牌屋》,該劇無論是劇情設置還是選擇演員、導演陣容,都以用戶在網站上的行為和使用數據做支撐,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3/4訂閱者都會接受Netflix的觀影推薦。

同樣都是將大數據應用到影視領域,新影數訊與Netflix的做法不一樣。首先,新影數訊收集的是微博等第三方平台的用戶數據,Netflix是以自己平台上用戶產生的數據為支撐;其次,Netflix的商業模式是用戶付費,它有2000多萬付費用戶,而新影數訊選擇的是toB模式。

新影數訊現在有兩種收費方式:一是收取固定的服務費;另一種是他們更願意大規模拓展的,影片票房增值部分的分成。“比如一部影片,投資方認為能有1.5億元的票房,我們通過數據分析預測票房能到2億元,如果最後票房超過1.5億元,那麼增值部分投資方每多賺1000萬元,我們多抽1%。”如果是第二種業務模式,新影數訊則需要在劇本環節就得介入,包括劇本接不接地氣、如何選演員等。劉晗透露,今年新影數訊主要承接的都是此類合作,“開花結果”將集中到明年年底。

期間也有人建議過劉晗他們做藝人經紀,或者從現在做影片的數據分析挖掘,拓展到舞台劇、話劇等,但劉晗都拒絕了,而是堅持把主線放在“對影視行業娛樂數據、用戶觀影行為、用戶對演員的評價等要素的分析整理上”。在他看來,這是資源有限的創業團隊,要經得住的“誘惑”,要懂得取舍。

在堅持“主線”的同時,劉晗也在考慮更大效率地商業化“iFilm+”的數據分析挖掘能力。他們已與一些影視投資基金和製片方合作,以代管基金的方式,嚐試介入到影片投資環節;他們也在嚐試影片植入廣告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