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回(下): 嶽母客死葬廬山 嶽飛揮師伐中原(3 / 3)

收到嶽飛的《乞出師劄子》後,高宗給嶽飛回了一封禦劄:“朕惟國之用武,必據形勝以為地利。今西南之重,實占上遊。既已委卿,移屯要害深圖戰守之計。卿宜以朕此意敦喻將佐,撫勞士卒,戮力一心,葉讚事幾,庶克攸濟。有功必報,朕不汝忘。賜嶽飛並本軍將佐等。”從高宗的禦劄內容可以看出,他對嶽飛信任有加,抱有非常高的期望。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就在嶽飛將人馬移屯襄陽府,整肅軍馬,以“行營後護軍”繡成旌裱,以為大纛之時,三月二十六,不幸傳來嶽母故亡的消息。嶽飛是有名的孝子,爹爹早亡,嶽飛從小與母相依為命,情感甚篤,得知娘親亡故的訊息後,一麵上書自行解職,一麵安排王貴、張顯二人負責軍中事務,自己與嶽雲徒步回江州服喪,親自扶著娘親的靈柩葬於廬山,並留在東林寺中為母守孝。按照規矩,父母亡故,無特殊情況需丁憂三年。

得知嶽飛自行解職後的高宗趙構甚為震驚,立即命宦官鄧琮帶上禦劄到東林寺撫慰嶽飛,並請嶽飛起複。禦劄這樣寫道:“比閱軍中奏,知卿奄遭內艱,倚注之深,良用震怛。然人臣大義,國爾忘家,移孝為忠,斯為兩得。已降製,命趣卿起複。卿宜體幾事之重,畧常禮之煩,無用抗辭,即祗舊服。乘吏士銳氣,念家國世仇,建立殊勳,以遂之名,顯親之美,斯孝之至也。故茲親筆,驚悉至懷。”

可是,嶽飛欲以哀服謝恩,鄧琮堅持不允,嶽飛三詔不起。鄧琮隻得回臨安交旨,高宗大為光火,但高宗知道嶽飛是出了名的孝子,也拿他沒辦法,隻得對嶽飛及其部下進行嚴厲警告:至今尚未止受起複恩命,顯是屬官等並不體國敦請,如依前遷延,致再有辭免,其屬官等並當遠竄。

荊湖南路製置使李綱也給嶽飛寫信道:“宣撫少保以天性過人,孝思罔極,銜哀抱恤,切不可以私恩而廢公義,當幡然而起,總戎就道,建不世之勳,助成中興之業。”

嶽飛見高宗趙構的話都說到那個份上了,不能因為自己而貽誤屬下前程,又見李綱說出這種剛直不阿的話來,隻得放棄禮法,停止丁憂,起複回軍營。雖然嶽飛起複回到軍營,但留給高宗趙構的卻是心中不快,得到嶽飛娘親亡故自行解職的奏章後,高宗派自己貼身的宦官、大太監鄧琮親往廬山,大有如朕親臨的意味;當然,主要目的是請嶽飛起複,同時也是宣慰,沒想到,嶽飛不僅沒給鄧琮麵子,甚至還拂了高宗趙構的麵子。你想,身著喪服謝恩,在那個皇權年代,這種行為就是大不敬之罪,恪守孝道的儒家思想在皇權麵前顯得那麼脆弱,那麼不堪一擊,也為後來嶽飛遇害埋下伏筆。

這真是:奇峰羅列出山巔,刺破蒼穹問青天;回望煙塵百姓淚,何日提師入中原。嶽母客死葬廬山嶽飛揮師伐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