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尚未說話,陳亨伯言道:“宗老元帥,此言差矣!兵馬大元帥府設在磁州最為妥帖,這裏兵員、糧草充足,與邊關、京城皆可兩顧,還是設在磁州的好。”李剛言道:“康王千歲,宗老元帥所語,實為社稷之言,大元帥府還是設在相州為宜!”“李剛,照你這麼說,本總兵難道就不是社稷之言嗎?”陳亨伯氣哼哼地說道。
“好啦!好啦!各位愛卿就不要再爭執了。李剛,本王問你,你說說,大元帥府設在相州如何為宜?”趙構一邊勸慰,一邊問道李剛,其實,趙構這樣對李剛,當然是因為當年李剛堅決反對人質事件的主張。
李剛答道:“康王千歲,相州是富庶之地,是扼守京城的門戶,那裏有總兵劉浩的幾萬多人馬,據微臣所知,韓世忠敗退下來的人馬也在曹州附近,這樣一來,磁州、相州、曹州人馬合兵一處,兵力可達八萬之眾,更為關鍵的是,這三家人馬隸屬一處,可以形成統一的號令,杜絕以前那種禁軍、鄉兵各行其是的弊端,臣以為相州最宜。”
“對,康王千歲,老臣也是這樣認為的。”宗澤堅定地說道。趙構見李剛說的很在理,又有宗澤的堅持,兵馬大元帥府設在相州的決心已定,陳亨伯看看趙構、宗澤、李剛三人形成統一意見,自己隻好答應趙構,將大元帥府設在相州,因為,他可以不把李剛、趙構當棵蔥,但他不能不把宗澤當棵蒜,要知道,人家宗澤那可是老元帥,告老還鄉前還是樞密副使,統領全國的兵馬,相當於太尉的角色,現在軍中的許多將領都是宗澤的手下,到時,宗澤振臂一呼,能有多少人聽自己的,還很難說,現在還是做個順水人情吧!
很快,在宗澤、李剛等人的努力下,昭告相州、磁州、晉州等地官員、士紳、百姓,茲有康王趙構奉大宋欽宗皇上之命,在河北西路相州開兵馬大元帥府,原有禁軍鄉兵均隸屬河北兵馬大元帥府麾下調遣,官員士紳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普通百姓均可從軍報國,以洗靖康之恥辱。
籌建完畢,趙構擔當河北兵馬大元帥府大元帥,陳亨伯為元帥,下編前、後、中、左、右五軍。鑒於磁州總兵陳亨伯的“開明”,康王趙構晉升他為武顯大夫,並為大元帥府的都統製(相當於軍長,是這個軍事集團的參謀長),兼領中軍;宗澤為副元帥兼領左軍統領(相當於團長);晉州總兵汪伯顏為副元帥,兼領右軍統領;廣濟軍統領黃潛善為副元帥,兼領後軍統領;相州總兵劉浩為前軍統領。
因為大元帥府的官員沒有得到朝廷的任命,所以,自趙構、陳亨伯以下都是降格使用,唯有陳亨伯不降反升,而宗澤、汪伯顏、劉浩他們考慮到國難當頭,沒有人計較個人的得失。
大元帥府一開張,受盡屈辱的大宋子民紛紛前來從軍,由於大元帥府地處相州,前軍統領劉浩負責士卒的征召事宜。這天早上,相州總兵府像前幾日一樣擁擠繁忙,從軍的隊伍排的老長,一個個在雕名報號之後,登名造冊。
在這嘈雜的隊伍中有四個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們沒有像其他從軍者一樣,在隊伍中你推我擠,吵吵嚷嚷,而是隨著人流,按照秩序,一點一點往前走。當他們不慌不忙地來到報名處,忙於登名造冊的都統連頭都沒抬一下,習慣性地問道:“姓名、籍貫、年齡?”當四人報出自己的姓名時,負責登名造冊的都統驚得目瞪口呆。
原來,報名的四人非是別人,他們正是嶽飛、湯懷、王貴、張顯四人,兩名都統看到眼前這個年輕人,就是槍挑小梁王的嶽飛嶽鵬舉,如何不目瞪口呆。
那位問了,嶽飛是愛國將領,是精忠報國的英雄,為什麼在大金入侵大宋時,失大道而守小節,置國家安危於不顧,一心一意為嶽父李春守孝呢?非也!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