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談三國之最 (二十八)(1 / 2)

180*三國最重要的核心人物—曹操

三國曆史中曹操這個人物舉足輕重,在眾多精彩故事中都與他有關,是小說描寫三國風雲史的一個重要發展主線,許多大小事件總要圍繞著他來展開。曹操本身就是複雜矛盾的載體,他的形象威武又略顯猥瑣,性格多樣而充滿變數;率真而狡詐,多疑而果決;文韜武略出眾,智商情商發達;既有挾持天子的大逆不道,又有平定中原的豐功偉績。這樣一個集優缺點於一身的人,自然會成為各方鬥爭的焦點,可能是與曹操鬥,其樂無窮的原因吧。

作為東漢末年叱吒風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掃平中國北方曹操可以算得上是功臣,在中國曆史上兩個非常著名的戰役—官渡、赤壁之戰,都有曹操的參與並親臨指揮,“魏武揮鞭”成了他最著名的經典瞬間。曹操另一傲人之處就是文采出眾、斐然成章,在中國漫長的文學史上,文人墨客代有才人出,但少有象他那樣富有震撼力的詩詞文章傳世;他對兵法頗有研究,曾為《孫子》兵法一書作序,並為這本著作做了整理和注釋,他的文武之道,功力頗深。不論英雄也好,奸雄也罷,曹操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做愛做的事,走自己的路,一切都留給曆史去評說,是他成為焦點、核心人物的緣由,用一句詩來形容就是:

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氣,豈能苟爾化為群?

181*人名中使用最多的一個偏旁部首—“王”字旁

《三國演義》述說的時間跨度達百年(如果從黃巾起義到三國歸晉則是八十七年時間),小說故事情節繁雜、人物事件豐富,提及的人物多達一千一百多人,正式出場的有名號的近千人,可謂氣勢恢宏,統一而又完整。其中人物姓名眾多,書中提到最多的姓是“張”姓;名字中帶“王”字旁的字也最普遍,這些字多與美玉寶石有關,代表著富貴吉祥之意。比較有名的象周瑜、陳琳、蔡瑁、陳珪、段珪、公孫瓚,韓氏四兄弟瑛、瑤、瓊、琪,還有蔣琬、胡班、諸葛瑾以及劉禪的七個兒子多用王字旁的字作名,另外象劉璋、劉琦、毛玠、潘璋、秦琪、孫瑜等等也都以這個偏旁取名,這可能跟古代的意識觀念及文化習俗有關,同時“王”字似乎也具有王者的意味,象征著最高爵位和美好的祝願,難怪這麼多人取名都喜歡用到它。

182*最有創意的戰法—地雷戰和地道戰

我們不得不承認諸葛丞相變化莫測的智謀,虛實難辨的玄機和層出不窮的戰法令人讚歎,其中他發明的“地雷戰”因思維超前、戰法新穎而使人嘖嘖稱奇。諸葛亮收服南方孟獲時,深入不毛之地,七擒七縱,經曆了嚴酷的氣候和險峻的環境考驗,終於使孟獲誠心實意投降,永不再反。然而最後一次活捉孟獲前,卻遇到了難題,孟獲請出烏戈國的國王兀突骨助戰,士兵皆穿藤甲(都穿著原生態植物製作的防彈衣),刀槍不入,比金鍾罩鐵布衫還厲害,蜀軍不能勝。無奈之下諸葛亮在盤蛇穀內布下十輛油櫃車,裏麵裝的全是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還是子母彈),每隔三十步一輛,埋於地下,中間用帶藥撚子的竹竿相貫穿,一經發動,山崩地裂,爆炸範圍之內,絕對沒有生物存活。就這樣烏戈國全軍覆沒,誰讓他們穿的都是易燃易爆物品,諸葛亮見此慘狀於心不忍,但也是無奈之舉,並說:“蠻兵如此頑皮,不用這種辦法怎會取勝?隻是我犯了種族滅絕罪,雖有功於社稷,必損陽壽。”對於烏戈國來說,戰爭畢竟是殘酷的,既然選擇了參與其中,就要勇於麵對死亡並承擔所有責任。

除了地雷戰,還有一種戰術手段也頗具奇思妙想,那就是鄧艾采取的地道戰,把進攻轉入地下,以期收到出奇製勝的效果。薑維應東吳之約,出師伐魏,令三軍望祁山進發,至穀口下寨。鄧艾登高遠眺,心中暗喜:果不出所料。鄧艾確實是薑維的死敵兼克星,原來他早已算到薑維要在此地下寨,事先挖好了地道,直通薑維大營的左寨,隻待天黑便一擁而出,出其不意有神兵天降的感覺,這種冷不丁從地底下冒出來的奇襲方式令人感到恐怖。好在薑維是嚇大的(廈門大學進修的)臨危不亂,指揮若定,部隊隻受到輕微的局部損失。鄧艾由衷讚歎道:“薑維深得孔明之法!兵在夜而不驚,將聞變而不亂:真將才也!”

看過上述兩種戰法不由得讓我們想起抗日戰爭時期,冀魯地區軍民也是運用地雷戰和地道戰,打得鬼子暈頭轉向、哭爹喊媽,完全淹沒在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如果鬼子讀過《三國》,就會知道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尤以兵法見長,哪怕使用一千八百年前的戰術,也能打他個稀裏嘩啦。不要以為一時得手就會令華夏民族屈服,那純粹是癡心妄想,借用毛主席一句詩概括就是“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