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新聞感官主義的思考(3 / 3)

就台灣地區來說,盡管地方行政部門對媒體追求感官主義的傾向有所管理,但是新聞感官主義報道傾向並沒有減弱,反而愈演愈烈。以罰款形式進行的規製,懲罰作用有限,反倒引發負麵效果,媒體付錢了事,反而將新聞感官主義處理方法日常化。例如《蘋果日報》因“動新聞”被罰款,但是並沒有停止“動新聞”的製作,隻是對選擇模擬的新聞現場有所收斂而已。在媒體普遍追求感官主義的現狀下,事後的規製和懲罰並不能讓新聞報道的風氣發生根本的改變。

三、對新聞感觀主義的思考

從各國新聞報道的現狀來看,資訊娛樂化,“小報文化”的泛濫已經成為普遍的存在,新聞報道對感官主義的追求,從最初利用主題吸引眼球,再到形式的呈現注重感官刺激,逐漸改變了新聞的製作方式和特征。媒體為吸引受眾的注意,在新聞內容選擇、包裝呈現上更加戲劇化,新聞的呈現更加表麵化,通過故事化敘事方式、富有衝擊力的畫麵,刺激觀眾的生理、心理興奮。新聞的主題選擇和敘事方式提高了新聞的觀賞樂趣,但是新聞在變得更好看的同時,其所應具備的社會監督功能、公共領域的作用被弱化。研究發現,觀眾在觀賞新聞的愉悅性提高的同時,他們並不會增強對資訊的記憶,也不會增加對新聞事件與社會問題深入思考的能力。新聞媒介采用的以感官主義為訴求主旨與依據手段的新聞傳播方式,包括表現方式、敘事結構、選題視角等,反而“使受眾的接受美學局限於審美的感覺和知覺層麵,成為膚淺的表層審美傾向,受眾審美價值的判斷標準也由於感官主義這種刺激性的審美信息傳遞手段的影響而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⑨最終,新聞淪為後現代社會的碎片化、娛樂化的淺層表達,僅僅作為消費社會一種媒介商品而存在。

麵對這種狀況,台灣一些學者也在積極尋找對策,提出增加對公共媒體的扶持,如設立公共廣播電視,製作品質節目,從學術和實踐等不同層麵推進政府和大眾對當下媒介亂象的思考,在收視率這個“惡靈”的籠罩,積極尋找媒體發展的另一種可能。由於全球資訊交流的頻繁和便利,新聞感官主義的傾向在內地也屢有出現,通過對台灣媒體現狀的參照與思考,可以促進我們對內地媒體經驗的認知和改進。

參考文獻

①《我看壹傳媒的蘋果動新聞》,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bc2d50

100feqe.html

②南方朔,《在這個非常八卦的時代,八卦日益走紅起來》,《新新聞》,1997:98-99,19

③⑥王泰俐:《電視新聞感官主義》,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④Sparks,C & Tulloch,J,Rowman & Littlefield,Tabloid tales:Global d-

ebates over media standard,New York,2000

⑤Altheide,D.L.Creating reality:how TV news distorts event,Beverly Hills:Sage,1976

⑦⑧周慧儀,《電視新聞中的地球村——台灣電視國際新聞的資訊娛樂化》,台灣政治大學新聞學係碩士論文,2008

⑨劉兆琳,《電視新聞感官主義的審美解讀》,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李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