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文解字》“示”部字分類及其解釋(2 / 3)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 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綜上闡述可以證實,在上古的時代,至少是創造“示”部字一類人的觀念中,“神”絕非是一種人格神,對他的敬仰也絕非是古人出於內心上的一種因恐懼心理而產生的宗教式的崇拜。由上我們可以進一步大膽的推出的一個更為重要的結論是:早在諸子百家之前,“神”“玄”“示”“天”“一”等都是互應互釋的同類概念,它們都是非常平實的對形而上的描述,隻是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與發展,社會發展到了後來,各個門派林立各執一隅才出現了所謂的“儒墨之是非”,儒家學派的學者力避玄虛隻言天不言玄,然而究其本質,它們實際上都是同一類的概念,並且諸家的理論均是由這些重要的概念為根本依據,演變發展而來。

(二)通達形上心行類7字:禛、祗、禔、齋、、祲、禁

這類字以往都歸入祭祀態度類,但事實上這類字都與祭祀關係不大。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通過心理的靜與敬直接通達形上從而受福。

如“禛,以真受福也”,“祗,敬也”,“齋,戒,潔也。”又如“禔,安福也。

《易》曰:‘禔既平’”,許慎對“禔”的解釋來自《周易》《坎》卦九五爻的爻辭:“坎不盈。禔既平,無咎”,意思是說坎卦第五爻有坎險不盈滿的象征,安定就可以險平,就沒有災咎了。所以“禔”就是以心理的安定受福。

(三)祭祀方式類14字:禮、祭、祀、祈、禱、祰、禬、禦、□、禖、禂、禓、禡、禁

這類字體現的是對人格神崇拜祭祀的行為。“祭、祀、禦、□、禖”均是“祭祀”這一意的多種表達。而“禂、禓、禡”就帶有非常功利的目的,如:

禂,禱牲馬祭也。從示、周聲。《詩》曰:旣禡旣禂。

禡,師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從示、馬聲。《周禮》曰:禡於所征之地。

禓,道上祭。

(四)祭祀態度類2字:禋、禁

這一類很容易與通達形上心行類混淆。他們最大的不同在於通達本體心行類中的靜與敬並不一定通過祭祀的形式。而此類不同,如“禋,潔祀也。一曰:精意以享爲禋”。

(五)祭祀目的類16字。求福11字:祜、禧、禎、祿、褫、祥、祉、福、祐、祺、祚。去災5字:禳、祓、禍、祟、□

特別要指出的是無論求福還是去災,古人祭祀的目的都可用一“福”字概括。然而“福”字是不是就是我們現代人理解的錢財權利功名等呢?試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解釋:

[福]備也。祭統曰。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按福備古音皆在第一部。曡韻也。鉉本作祜也。非。祜正世所謂福也。

我們從“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可以明白,“福”字本意是順從於萬物,從而無所不備,這正是通達形上本體後的終極結果。

這與能代表中華文化最高智慧的《易經》《莊子》等書對歸於本體的思想是若合一契的,《易經》上說: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②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③

莊子說: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④

由此上,亦可見中華文化最高智慧的源遠流長和深厚的曆史演變。

(六)祭祀人物器物類4字:祝、礻+胥、祴、祳

以下要陳列的是祖宗祭祀類、天神祭祀類、自然祭祀類。先統一說明一點,之所以稱為“祭祀”而非一般通行的“崇拜”,這是因為中華文化中古人對於祖先、天地、四時等的崇敬實有非常深刻的原因與智慧的,絕非我們現代人想當然地認為是古人出於對一些現象、事物的無知而引發出對未知的恐懼、內心產生迷茫而隨意的“崇拜”。

比如拿天神祭祀與自然祭祀來說,天與自然代表的是宇宙之間最偉大的力量與最高的理則。人們通過崇敬、學習天地自然從而歸到最高的形而上,獲得無量的智慧。

《周易》前兩卦就是乾坤二卦。乾卦彖辭這樣評價代表“天”的乾卦: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

坤卦彖辭這樣評價“地”: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