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和產業的影響的研究綜述(1 / 2)

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和產業的影響的研究綜述

經法視點

作者:唐琳

摘要:隨著中國的發展,社會體製的成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壽命延長,生育率在計劃生育及個人素質提高等因素的作用下。生育率、死亡率不斷下降,“人口紅利”逐漸褪去,人口老齡化逐漸突出,影響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麵麵,包括勞動力提供,養老保險,國家財政支出,產業變化等。本文是對當前相關文章的觀點稍作梳理,以期深入認識該問題。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勞動力;養老金;經濟發展

一、當前人口老齡化特點

人口老齡化問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世界範圍得到重視後,中國於二十世紀也進入到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激烈討論中。當一個社會老年人人口不斷上升,年齡在60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社會總人口10%,或65歲及以上人口占社會總人口15%時,該社會極為老齡化社會。導致人口老齡化有兩個因素,一是生育率的下降,二是在生育率不變情況下,人口壽命延長。由於社會保障製度的逐漸完善,社會逐漸由“家庭養老”轉變為“社會養老,家庭養子”,在成本效益比較分析下,由於教育投資等養子成本的增加以及社會養老製度的逐漸完善,“理性人”會傾向於選擇少生子,從而降低了生育率。

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8811萬人,占總人口6.96%,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人,占總人口10.2%。若按國際標準衡量,中國已進入了老年型社會。

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國人口老齡化基本特征為:老齡化速度快,高齡化趨勢明顯、未富先老和未備先老、區域差異明顯、性別間老齡化差異漸現。

老齡化速度快及高齡化趨勢明顯表現在於,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用了百年或比較長的時間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僅用了18年的時間便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按聯合國預測,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由7%上升至14%僅需要30年左右的時間。

未富先老表示了,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財富累積度還比較低,但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同時社會的“銀色產業”發展落後,社會包括政府、社會組織並沒有為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做好準備,相關的公共品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供應不足。

區域差異明顯包括了“城鄉倒置”以及中國地區間經濟發展程度與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相契合。導致“城鄉倒置”是因為,城市與鄉村二元化發展體製以及戶籍製度的作用,農民進城打工,小孩與老人留在鄉村生活,導致了,城市老齡人口與擴大的總人口之比,數值減小了,而鄉村的老齡化人口比例反之。同時,區域間經濟發展程度與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相契合表現在於,部分經濟發展水平中等地區卻成為了老齡化人口大省,如河北、重慶,而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沒有其突出,如廣東等沿海地區。

性別間老齡化差異漸現在於女性預測及平均壽命較男性長,老齡化人口中女性比例漸長,且由於女性在社會發展中處於弱勢地位,積累的財富,收入水平等均低於男性,不利於女性年長人士的安享晚年。

二、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與產業的影響

1.勞動力供給

以勞動力非完全替代為前提,年齡的差異背後代表著人的工作經驗、身體條件等差異,因此對勞動力生產率會產生影響。

學者袁蓓通過將各年齡段勞動年齡人口勞動參與率預測數據與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08》的人口總量數據相結合,發現中國青年經濟活動人口總量將一直下降,中年經濟活動人口總量有一定的波動。但由於勞動年齡人口老齡化,中年經濟活動人口在總體上將呈現下降趨勢,老年經濟活動人口和65歲及以上就業人口均呈上升趨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