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播音教學中廣播電視新聞“播”、“說”、“評”的培養(2 / 2)

對於“說”的播講狀態,應是把傳統播講狀態的“播”中最高昂、最緊張的部分弱化,把嚴肅、板著的麵孔柔化、最規矩的肢體語言空間擴大化、放鬆化。從民生新聞製作流程去分析“說”的播講狀態,一定是追求“貼近、貼近、再貼近”的原則去傳遞信息。貼近生活、貼近老百姓是所有新聞工作者追求的一個方向。但是,也正因為這個因素,導致了很多學生使用方言、調侃模式“說”新聞,這樣對於播音實質、對於全國推廣普通話應該算是一種倒行逆施;而當今太多地方民生新聞,用以方言吸引眼球,對高校播音學子也是一個不小的衝擊。當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訓練學生“說”新聞的時候,應該注意,避免使學生在追求貼近性的過程中,顧忌避開一些關鍵問題、重大話題、沉重的現實問題,應鍛煉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柔中帶剛、舉重若輕。實際上,本模塊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多多觀摩當今如《立波一周秀》、《今晚80後脫口秀》等脫口秀節目,借鑒節目演講者的“說”的部分,具有表情豐富、表演性強,但內容切合時局,諷刺顯得幽默的特點。

近兩年,電視媒體中新聞故事類欄目也越來越多,如撒貝寧主持的《證據在說話》、王剛主持的《王剛講故事》,這類泛新聞範疇的新聞類節目,是最好的教學參本,類似我們以往記憶中的電視評書、有聲小說、長篇小說廣播劇的那種娓娓道來,懸念迭生、邊說邊論。這樣的節目可以說已經把“說”發揮到了極致。但是,在教學中,一定不能忘了,“說”的播講樣態也是要有一定的“底線”和“原則”的,不能過於做作,應為較高的審美標準範疇。

(三) 新鮮樣態“評”就得有理有據、舉重若輕

對於“評”這類播講樣態,實質上在專業領域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說“評”應該交給相關領域權威人士,也有人說主持人也應當取“評”之角色。要想“評”出彩,實質上應該取前輩所雲“播音員、主持人應當是個雜家”,既可天馬行空,也可針鋒相對,既可評出“詩意”,也可評出“社論”。個人在教學中覺得,“評”這種播講狀態,應該包括評論和聊侃,看似輕鬆平常,實則意蘊深遠。是一種相當不易的表達樣態。

在“評”的時候,對象感、互動感、形象感、邏輯感都是最強的。關鍵在於:評什麼?和誰評?和誰評什麼最有意思?借用名家之言”朋友分多種,有益而有趣,有益而無趣、無益而有趣,無益也無趣“,在”評“中,此言亦可帶入其中,如評得“有益而有趣”就是節目成功的標誌,如評得“無益也無趣”,受眾觀看或收聽得哈欠連天就是節目失敗的標誌。

在教學過程中,此“評”的播講狀態應該是從大一一開始就應該潛移默化教給學生的一種技能,應該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常識性經驗,擴展自己的知識麵,增強自己的表達欲望,強化自己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逆向思維”,凡是多關心一下、遇事多想一個“為什麼”、“怎麼了”,這樣才會在專業學習後期學生訓練訪談、對話、專訪、調查等專題節目中有可用之素材。

在訓練“評”的表達樣態時,因為“評”是對象感強、互動感強、形象、邏輯感強的,因此就得有更多因素需要去考量。比如,需要明確“評”的對象是誰?其身份是怎樣的?關係是否明確?重點是平凡之事還是個人榮譽?“評”的主題什麼?等等。“評”得是否成功不僅僅是評論前期準備是否充分,還在於主持人評論的精心設計、現場發揮。我們常常會為有學子能主動從前期策劃到舞台布置到錄製結束,在完整流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而感到興奮不已。

綜上所述,傳統樣態“播”就得莊重大方、冷靜客觀;主流樣態“說”就得具體生動、貼近生活;新鮮樣態“評”就得有理有據、舉重若輕。惟有這樣指導學生,才能促進,培養出學生較強的行業綜合競爭力。(作者單位:四川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