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歌是湖南省西北部桑植地區流傳的一種民族民間音樂形式,它是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先人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品種繁多且內容極為豐富。桑植民歌起源於原始農耕時期,經過曆代桑植人的口傳心授,延續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有史料記載的桑植民歌就達一萬多首。桑植民歌在遠古乃至近代的生存狀態中,一直是以一種最自然的形式存在,以最古樸的方式傳唱著,其純粹的自然生存狀態從商業考量上來說幾乎是沒有任何商業利益的訴求。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改變,桑植政府也開始作出了一些關於民歌傳播的嚐試。先是製定了民歌發展規劃,後又籌資一千二百萬建設了一個大規模的民歌文化廣場,並將民歌廣場建設作為桑植縣經濟發展重中之重的任務。近年來,桑植縣每個月都會舉辦一場大型的民歌演唱會,以此宣傳桑植民歌。可盡管如此,享有“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美譽的湖南桑植民歌卻因受到語言、文化、經濟和地域等多方麵的製約,文化競爭力仍顯薄弱,經濟競爭力不夠突出,宣傳推廣上也不夠給力,至今為人們所熟知的桑植民歌僅有《馬桑樹兒搭燈台》、《四季花兒開》等寥寥數首。
現代文化產業中,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新技術的支持和現代媒體技術以及相應的各種配套輔助設施的運用。被傳媒利用和接受傳媒技術的改造就成為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現象。當代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們正麵臨著全新的生活方式的洗禮。對於桑植民歌而言,傳統的演唱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的聆聽需求,單純的點對點的傳播途徑已經不能適合大眾文化的傳播,桑植民歌在現代表演中借助各種多媒體技術手段己是大勢所趨。對於桑植民歌的亮化改造、包裝定位就成為桑植民歌與時俱進必經之路。桑植民歌想要重新得到關注,獲得更好的發展,就離不開大眾文化的包裝。我們不妨借用《天門狐仙》的成功經驗為湖南桑植民歌重新設計,給這些曾經在大家眼中略顯“土氣”的民歌、山歌披上時髦華麗的外衣,使人們將聽覺轉變為視聽覺,在虛擬出來的聲響幻境中回歸原始,在欣賞民歌表演的同時得到感官刺激。同時,也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彙之中,為桑植民歌的良性保護與發展找到新出路,讓更多的人接受桑植民歌、了解桑植民歌、愛上桑植民歌。(作者單位:長沙師範學院)
基金項目: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域下湖南桑植民歌活態傳承與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 (編號:13C107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候碧雲《桑植民歌的藝術特征》[J].藝海2006
[2]王沛智、王紅武《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07
[3]金平《桑植民歌文化變遷的研究》[J]2011
[4]向佐絨《桑植民歌的現狀與傳承發展》[J]
[5]覃海建《桑植民歌在旅遊教學中的實踐和運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
[6]候碧雲《桑植民歌產業化的可行性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