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技術創新和體製創新
盡管我國傳統銀行業目前受到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衝擊,但實際上在近些年來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例如,電子銀行的發展等。然而,電子銀行的發展並沒有盡善盡美,反而差強人意,主要在於電子銀行的計算機技術過於單一,且技術平台等推廣受眾麵積過於狹窄。這些限製使得傳統銀行業尚難符合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要求,因此需要進行技術和體製的雙向創新。創新的基礎是學習和了解,銀行應該對金融開放平台和高新技術多加使用,重新全麵具體地構建產品和業務的流程,使相關產品和服務與互聯網體製形式全麵吻合。在了解和學習之後,可逐漸展開深層次工作,如通過對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數據、信息等進行分析,滿足用戶的現有要求、潛在要求以及未來要求,開創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型金融體製模式。
(三)互聯網金融模式的風險控製
傳統銀行業對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借鑒應該是靈活的,即選擇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優點,並對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不足加以改進。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不足主要為風險控製方麵的不足,具體表現為對前期工作的較大規模的投入、不夠明確的商業模式、更新換代過快的技術和市場走向。對此,傳統銀行業在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時候,首先要分析自身特點和互聯網金融的特點走向、找準適合自身發展的商業模式;同時,使不健全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更為健全,並配有科學、合理的法律基礎,以提升互聯網金融模式的風險控製。
(四)自我發展與對外合作
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曆史告訴我們,閉關鎖國等於自取滅亡,隻有發展與合作才能創建更好的未來,顯然對於銀行業的發展來說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所謂互聯網可以通俗定義為互相聯係的網絡,其實質也確實是各個跨界與同界行業之間錯綜複雜的聯係,這是一種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合作模式。對於傳統銀行業而言,自我發展應通過做足功課來實現:對外合作需打破原有的競爭關係,告別以往的獨斷專有模式的局限,在與通訊行業、電商行業、搜索網站等各種行業的競爭中深化合作。
總之,互聯網金融模式因其信息豐富、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優勢,使得資源配置合理化、交易信息對稱化、金融排斥縮小化。互聯網金融模式改變了以往傳統銀行業獨立老大的局麵,豐富了銀行品種和各種服務,發展了利率市場,改變了金融媒介,使互聯網金融模式在當今的金融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背景下,傳統銀行業應將自身特點與互聯網模式融合,創造出更新的金融品質技術和金融服務體係,為國家和人民造福。(作者單位:湖南大眾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宮曉林. 互聯網金融模式及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J].南方金融. 2013(5)
[2]宋梅. 互聯網金融模式對傳統銀行的影響分析[J].期刊論文發表網. 2014 (3)
[3]王永利.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銀行業帶來挑戰[J].新華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