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技術設備相對落後,高頻套利係統存在缺陷
光大證券的高頻套利係統存在缺陷,是光大證券操作風險發生的最直接原因。光大證券訂單生成係統中ETF套利模塊的設計是由策略投資部交易員提出需求,程序員一人開發和測試。策略交易係統於2013年6月至7月開發完成,7月29日實盤運行,至8月16日發生異常時實際運行不足15個交易日。光大證券的策略交易係統很多功能此前並沒有被測試過,也沒有應用過。而當日直接引發“烏龍”買單的“重下”功能更是從未實盤啟用,嚴重的程序錯誤未被發現。由此引發234億元訂單進入上證所係統,72.7億元實際成交,光大證券的高頻套利係統未經有效地測試就投入運營,是此次烏龍指事件發生爆破點。
三、光大證券烏龍指的經驗教訓
光大證券的烏龍指事件發生後,雖然中金所限製光大證券自營盤開新倉,自營業務被暫停3個月,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光大證券立案調查,然而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一)必須加強管理製度,建立健全內部控製機製
從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可以看出光大證券缺乏健全的管理製度和內部控製機製,當日預設的8000萬元當日現貨交易額度沒有起到控製作用,導致26082筆預期外的市價委托訂單生成。前、中、後台沒有對風險進行嚴格把關,造成了烏龍指事件的發生。
有效的內部控製體係對金融機構的操作風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加強內部控製建設,是操作風險管理的基礎。應建立並完善職責明晰、各司其職的現代金融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製定符合風險管理要求的業務運營、風險控製、審計檢查三方麵相互獨立又深度結合的內控製度體係,切實將外部監管的法律、法規、要求進一步細化,並內化到內控製度體係中。強化責任追究體係,樹立風險防範理念,提高金融機構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
(二)加強對信息係統的風險評估,強化危機處理
從烏龍指事件過程可以看出,光大證券在高頻套利業務的運營方麵出現了嚴重的風險漏洞,信息係統安全風險是造成烏龍事件發生的最直接原因。
因此公司在新係統的開發和測試中需要加強不同風險點的測試,包括極端風險情況的測試,以保證在係統發生錯誤或者人為操作錯誤的情況下,也能有效的停止運行超出上下限條件的指令。並在係統正式運行的初期進行不定期的檢查。企業的信息係統應貫徹“不相容職責相分離”的原則,嚴格做好數據遷移和上線測試等工作,定期進行信息係統審計。
(三)完善交易所對券商自營賬戶的監管製度
交易所對券商自營賬戶監管及股票交割結算的製度漏洞,也在客觀上成了光大烏龍風波放大的推手。交易當日,光大證券自營賬戶上隻有8000萬元保證金,但是因為交易所對券商自營賬戶並不需要驗證保證金的具體數額,隻在清算時券商把錢湊齊即可,然而最終成交金額727億元,為保證金的90多倍。
證券交易所應在摸清和核實證券公司自營賬戶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相應的數據庫係統,對其交易情況實施專項監控。而各證券公司也應該切實完成清理申報工作,全麵、準確地報告全部自營賬戶的真實情況。
(四) 進一步研究論證熔斷機製
光大證券烏龍指後未停市,且證監會根據“買者自負”原則宣布當日交易有效,使得一些投資者損失慘重。
所謂證券交易的熔斷機製,是指當股市大盤或個股波動超過預先設定的標準時,觸發交易中斷或暫停的機製,具體分為大盤和個股熔斷機製。熔斷機製產生於美國,目前部分歐美市場采用這一機製,我國實行的是個股漲跌停板製度。在這次烏龍指事件中發揮的作用並不明顯,因此應進一步研究論證熔斷機製,當股市發生不明原因突然的波動,可以及時止損,防範風險。(作者單位:浙江師範大學行知學院)
注解
[1]田磊,光大證券或麵臨數十億重罰[J].股市動態分析,2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