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利率市場化對銀行業的影響及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啟示(1 / 3)

美國利率市場化對銀行業的影響及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啟示

財政金融

作者:李書一

摘要:“十二五”時期,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在此過程中,需要認真分析和研究利率市場化的過程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目前,美國是擁有全球最完善的利率市場化機製的國家之一,它的改革進程中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對我國成功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本篇文章就是通過對美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背景和經過進行分析,重點研究了其對銀行存貸款利率、負債結構、收入結構以及銀行集中度的影響,得到了可供我國商業銀行參考的經驗,並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美國利率市場化;存貸款利率;商業銀行;銀行組成結構

一、美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過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美國開始了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基本完成。美國整個利率市場化改革歸根結底其實就是放鬆之前製定的“Q條例”的過程。“Q條例”在製定之初就是要求限製銀行的某些行為,比如不能夠對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不能夠超過一定的利率限製等等。但是由於隨後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美國經濟增長逐漸放緩,通貨膨脹急速上升,“Q條例”反而成為了限製商業銀行發展的條款,美國商業銀行開始以金融創新來規避利率的管製,這就間接削弱了利率管製的效果。另外,該條例在限製美國商業銀行吸收基礎存款能力的同時,還使得銀行存款利率不斷上升,導致了大量流動資金進入了貨幣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壓製了銀行的行為,使得銀行的放款能力顯著下降,最終形成了銀行無法滿足整個經濟運行需要的形勢。因此,美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勢在必行。

我們分析美國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可以發現,其改革的進程遵循了這樣的一個基本思路:首先取消了大額存款利率的規定限製,然後取消了貸款利率的管製上限,給銀行一定的活動空間之後逐漸的分階段取消了一般存款的利率上限,並在改革末期放寬了銀行的業務範圍,給銀行以充分的自由。美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主要采取了如下表所示的步驟和措施:

時間事件

1960年美國“金融脫媒”現象越來越嚴重

1970年成了金融結構與管製委員會,開始對九十天以內、十萬美元以上的CD放鬆利率管製

1973年製定了“美國金融製度改革建議”對大額存單的利率管製開始放鬆限定條件

1973年7月對期限在五年以上,金額在一千萬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取消了利率的上限

1975年“國民經濟與金融機構檢討綱要”發表,該報告建議徹底廢除限製金融機構發展的“Q條例”

1978年存款機構可以有貨幣市場上使用的存款賬戶,不會再受到支票存款無法支付利息的禁止條款的限製

1980年徹底廢除了對金融存款機構的利率管製及貨幣市場控製限製法,從此以後金融機構可以開始設置NOW賬戶

1982年“1982年存款機構法”,金融機構可以展開MMDA賬戶業務和Super NOW存款業務

1983年規定取消了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的利率上的限製

1986年分階段取消了“Q條例”所有的對金融機構規定的利率限製,從此,“Q條例”徹底退出曆史舞台

從1970年到1986年,美國利率市場化一共經曆了16年,這期間有經驗也有教訓,對商業銀行的發展有阻礙也有促進,關鍵在於商業銀行是否能夠準確的分析利率市場化的影響,利用自身的條件,抓住機遇,迎接利率市場化的挑戰。

二、美國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受到的影響

第一,美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對商業銀行存貸款業務有比較明顯的影響。利率市場化開始之前,美國銀行業存貸款利率普遍較低。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逐步展開,存貸款的利率開始了緩慢的上升過程。因為之前銀行一直處於利率管製之中,市場利率的均衡水平也普遍偏高,所以美國放鬆利率管製之初,利率上浮的波動比較明顯。有數據顯示,存款利率由1978年的8.21%上升到了1982年的15.91%,貸款利率也由1978年的9.06%上升到了1982年的18.87%。由此可見,利率市場化改革初期對銀行利率的影響效果如此之大。而同一時期銀行存貸款的實際利率也發生了同樣的波動變化,銀行存款實際利率由1978年的0.61%上升到了1982年的5.60%,銀行貸款實際利率由1978年的1.47%上升到了1982年的8.56%,分別都經曆了先高後低的演化態勢,然後開始回落並趨於穩定。表明利率市場化推進的過程中,效果也是先弱後強的,但是在完成之後,實際利率必然長期趨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