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亮之聽從了龐涓的勸告,沒有立刻發兵討伐齊國,而是派龐涓率軍北上,攻打趙國。
趙國還沒有從與智家的戰爭中恢複元氣,國力孱弱,龐涓率領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魏武卒,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邯鄲城下。邯鄲是趙國的國都,邯鄲城一破,人心渙散,趙國的社稷也就保不住了。
趙元琦想要向外國求援,他首先想到的是秦國,但是,秦國地處關中,與趙國、魏國有山河之險阻隔,秦軍無法快速抵達邯鄲城下救援,而且,自從贏重威當上了秦國國王之後,與趙元琦的關係也在一點一點疏遠。
離趙國近、能快速出兵的國家,除掉魏國還有燕、韓、齊三國,燕國是個小國,軍隊戰鬥力也不強,指望不上,韓國被魏國打服了,淪為魏國附庸,更不可能出兵救援趙國。
思來想去,趙元琦隻能寄希望於齊國,向齊國送去了十萬火急的救援信。
田政豐接到了救援信之後,召集眾大臣商議,齊國到底該不該救援趙國。
齊國大臣們意見很一致,不同意救援趙國,理由很簡單,魏國的國力要強於齊國,魏國與趙國之間的戰爭,齊國不該參與,坐山觀虎鬥,這是最明智的選擇。
田政豐把目光投向了孫濱、石正峰,孫濱、石正峰雖然沒有官職,但是,遇到軍國大事,田政豐還是叫他們參與討論。
孫濱坐在輪椅上,說道:“我覺得我們應該救援趙國,因為韓國已經淪為了魏國的附庸,趙國要是再屈服於魏國,魏國就要統一三晉了。魏國君臣都是好戰之徒,統一三晉之後,他們絕對不會滿足,還會繼續征戰。”
孫濱將目光掃向大臣們,說道:“請問諸位,魏國統一三晉之後,下一個侵略的目標會是誰?”
大臣們都不吭聲,他們心裏知道答案,可是沒法說。魏國統一三晉之後,華夏大陸就隻剩下四個大國,以魏國為中心,東邊是齊國,西邊是秦國,南邊是楚國,北邊是燕國。
秦國與魏國隔著黃河,最近秦國進行改革,國力大增,軍民又剽悍善戰,是塊難啃的骨頭,魏國不會輕易招惹秦國。
楚國地域廣袤,人口眾多,打起仗來能動員起上百萬的軍隊,就像是一頭強壯的大狗熊,要想打倒楚國,無論是誰,都得付出頭破血流的代價。
燕國實力弱小,但是,燕國位於北方的苦寒之地,距離魏國的政治中心很遠,魏國消滅燕國,付出多,收獲少,是一筆不怎麼劃算的買賣。
想來想去,齊國與魏國相鄰,物產豐富,土地肥沃,是魏國進行侵略的絕佳對象。
大臣們說道:“咱們要是出兵救援趙國,立刻就會激怒魏國,魏國會把矛頭直指我們。齊國百姓都喜歡太平安定,本來就不是善戰之民,萬一抵擋不住魏國,滅國之禍就在眼前。”
孫濱說道:“魏國滅了趙國,必然東進攻打我們齊國,難道那時候齊國就沒有滅國的危險了?”
須發花白的丞相說道:“魏國滅了趙國之後,總要休息一陣吧?魏亮之年事已高,他的四子魏允吉早有覬覦王位的野心,魏亮之一死,魏允吉肯定會和太子魏允謙之間發生一場爭鬥,到時候,魏國陷入內訌,哪有精力來侵略我們?”
孫濱冷笑一聲,說道:“丞相大人,這一切都是您的想當然,魏亮之要是不死呢?魏允吉和魏允謙要是不爭鬥呢?魏國要是不陷入內訌呢?咱們該怎麼應對魏國的侵略?”
丞相被孫濱問得啞口無言。
孫濱看著田政豐,說道:“王上,魏國就是一頭老虎,改不了吃人的本性。現在它還是一頭沒長成的小老虎,咱們要是坐視不理,等它長成,爪牙變得鋒利,再想降伏它就難了。”
田政豐拿定了主意,拍案叫道:“好,寡人主意已定,出兵救援趙國!”
田政豐驅逐了魏山,得罪了魏國,魏國之所以沒有立刻出兵報複齊國,就是因為三晉還沒有統一。趙國要是被魏國滅掉了,三晉統一,齊國馬上就會成為魏國的攻擊目標。
田政豐也是個有血性的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奮力一搏。
人,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的,總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