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行導演電影《秋決》的人倫主題(3 / 3)

第四,二元對立。《秋決》是在中國傳統內部反思中國的傳統,電影中呈現“二元”對立的敘事主題:道德取向方麵是善與惡的二元對立,人物關係方麵是兩代人關係的對立。在“健康寫實主義”時期,因為“官方”意識形態所要求,台灣電影人在政治和道德領域內演繹善惡“二元”對立的敘事主題時也有著預設的敘事立場。與好萊塢電影不同的是,1960-1970年代中國武俠電影保持了主流電影“二元”對立的敘事結構,隨著宗教的介入,1980-1990年代敘事體係中出現了“二元”之外的“第三種力量”,改變了武俠電影的精神模式。這種巧妙地將宗教倫理與敘事情節交融起來的影片,宗教倫理為正義力量提供合理道德依據,通過皈依宗教流露出否定暴力的“出世情結”。[22]隻有春秋-夏冬,善-惡,忠-奸,老-幼,男-女,官-民,悔-怨等截然對立,才能在對立二元主題中找到模糊地帶。《秋決》也成為中國武俠電影主題中從“二元”向“三元”,乃至“多元”變化過程中一個重要標尺。

參考文獻:

[1]蔡洪聲.台灣的鄉土電影大師——李行[J].當代電影,1990(6):98-103.

[2]張祖群.旅遊與文化地理學隨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318-320.

[3]梁良.見證台灣電影崛起和沒落的關鍵人物——李行[J].當代電影,2005(1):14-18.

[4]林盈誌.李行電影作品年表與獲獎記錄[J].當代電影,2005 (1):21.

[5]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03.

[6]鄭孝燮.留住我國建築文化的記憶[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32.

[7]朱青桐.秋天的一些事[J].文學界(原創版),2010(3):59-64.

[8]文牛.畫出台灣電影發展的軌跡——記台灣傑出的電影藝術家李行[J].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 1990(S):29-32.

[9][10]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2,34.

[11]吳思.潛規則[M].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9:3.

[12]侯軍,李行.台灣電影教父——李行導演訪談錄[J].當代電影,2005(1):9-14.

[13]蔡洪聲,施湘飛.台灣的鄉土電影[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0(2):160-168,299-300.

[14]覃嫦,孫慰川.論當代台灣電影對城鄉文明的書寫[J].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1):137-141.

[15]萬傳法.李行與謝晉電影比較研究[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4):98-102.

[16]劉現成.中國遺緒:李行電影探源[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8(4):50-62.

[17]劉翠霞.李行寫實影片: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及大中華電影的構建[J].電影評介,2009(2):5-19.

[18]唐淩.我所行走的電影之路——深度訪談台灣著名電影導演李行[J].藝術評論,2011(4):6-11.

[19]倪震.中國電影倫理片的世紀傳承[J].當代電影,2006(1):29-33.

[20]胡丹.新時期家庭倫理劇的曆史和發[J].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42-45.

[21]檀秋文.一甲子的輝煌——“李行電影研討會”綜述[J].當代電影,2009(8):66-69.

[22]賈磊磊.中國武俠電影與宗教倫理[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