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楊業誓死保衛大宋(2 / 2)

楊業含著淚,高聲向兵士說:“你們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這裏,趕快突圍出去,也好讓朝廷得知我們的情況。”

兵士們聽了這些話,再看看楊業浴血奮戰的情景,流著淚感動地說:“老將軍何出此言,要死咱們死在一塊。”大家沒有一個願意離開楊業。

敵人又衝上來了,戰士們擦去淚水,又投入了激戰。最後,兵士都戰死了,楊業的兒子楊延玉和部將王貴也犧牲了。楊業身上受了10多處傷,渾身是血,還來回衝殺,殺傷了數名敵人。

此時,遼國名將蕭達凜從暗中放出冷箭,射中楊業的戰馬,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來。遼兵乘機圍了上來,把他俘虜了。

楊業負傷被俘後,遼軍將想盡辦法勸他投降,許他高官厚祿,他至死不降。他抬起頭歎了口氣說:“我楊業本來想消滅敵人報答國家。沒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軍覆沒。哪還有臉活在世上呢?”

楊業決定以死明誌,他在遼軍營絕食三天三夜,為保衛國家獻出了生命,享年約59歲。

楊業戰死的消息傳到東京,朝廷上下都為他哀痛歎息。宋太宗喪失了一名勇將,甚感難過,削潘美三級,把王侁除名,流放金州。

楊業以死報國的精神影響了他的後代。他有7個兒子,除楊延玉犧牲外,最著名的要數楊延朗。楊延朗後來改名楊延昭,他鎮守邊關20多年,曾多次打敗遼軍的侵擾。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也是一個將軍,曾在西北和河北一帶鎮守邊境。

楊家祖孫三代英勇抗遼,為保衛大宋王朝做出了貢獻。楊家的事跡在當時即被人傳述,後經評話、戲曲、小說的渲染,逐漸形成豐富的楊家將傳說。

[旁注]

代州 即現在的忻州市代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北踞北嶽恒山餘脈,南跨佛教聖地五台山麓。春秋時期晉地。戰國時期趙地。秦代為太原、雁門二郡之境。兩漢、魏、晉時期因之。隋代改為代州。唐宋時期因之。明代初州廢為縣,後複曰代州。清代升為直隸州,屬山西布政使司。

刺史 古代職官,漢文帝以禦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不常置。漢武帝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縣,分全國為13部或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後通稱“刺史”。刺史製度在西漢中後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興局麵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

監軍 古代官名。監督軍隊的官員。古代監軍皆臨時差遣,代表朝廷協理軍務,督察將帥。漢武帝時置監軍使者。東漢、魏晉皆有,稱“監軍”,也稱“監軍事”。隋代末期以禦史監軍事,唐玄宗始以宦民為監軍。唐代中期,出監諸鎮,與統帥分庭抗禮。

流放 是將罪犯放逐到邊遠地區進行懲罰的一種刑罰。主要功能是通過將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遠離鄉土的地方,以對案犯進行懲治,並以此維護社會和統治秩序。作為一種刑罰,流放是古代法律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清代末期被廢除。

[閱讀鏈接]

楊業的英勇事跡被傳為佳話,北宋軍事家蘇頌《和仲巽過古北口楊無敵廟》詩寫道:“漢家飛將領熊羆,死戰燕山護我師;威信仇方名不來,至今遺祠雁門關。”隨即遼代就有人在密雲古北口修建楊無敵廟,以祭典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