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自小就喜歡讀曆史,也總以為要讀史,就要能讀到骨髓裏!
既然曆史所記載的,大多都是有關政治之事,那麼所謂曆史的骨髓,應該就是指一個朝代,在興亡之間的那一點隱微之機!那也就是筆者之所以選擇這一個時代做為小說背景的原因!
筆者曾讀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曆史教授黃仁宇先生所寫的萬曆十五年一書。這本書有個英文副題,從英文翻譯過來,可以翻成:不怎麼重要的一年!不過通觀全書,黃先生卻認為,這一年實際上是明朝江河日下的轉捩點!
筆者的看法卻稍有不同!
一塊肉,若是放在冷凍庫裏,就不會腐爛。但是如果拿出來,在外頭放得過久,當然會慢慢長黴生蛆!在萬曆十五年,明朝這塊肉已經開始長黴,就要腐爛了!然而追源溯始,筆者認為,宣宗在位的這十年,就是這塊肉拿出冰箱之時!
一般的看法都認為,明朝的衰亡,和宦官脫不了關係,如果真要認真探究起來,豈不是得把責任推給開始重用宦官的明成祖?
的確,從明成祖開始,就已經重用宦官,甚至於今天人人皆知的太監一詞,也是因為明成祖寵信宦官,這才流傳出來的專有名詞!在永樂之前,中國並沒有太監這個詞!所以每次看到電視、電影上頭,明明演的是永樂之前的宮廷戲,眾演員還是太監、太監的亂叫,都不禁啞然失笑!
明成祖雖然用宦官,但也沒讓他們掌握住太多的權力!在宮廷裏設內書堂,教宦官讀書識字的是宣宗;叫司禮監秉筆批奏章的也是宣宗!這兩樣尤其是後者,才真正是後來宦官得以肆虐天下的主因!
一個沒有知識見解的人,除非他是天縱英才,否則也隻能占占小便宜而已,沒辦法作怪!所以朱元璋才會不讓宦官讀書識字,這個誡條卻被宣宗打破!而讓宦官秉筆,這更是不得了的一件大事!
秉筆這兩字,大多數人應該都已經見熟聽熟了,隻是很多人卻不了解這兩字的意思!明朝自胡惟庸案後,廢除宰相,一切政事,都由皇帝親自主持!明成祖為了解決日漸繁劇的政務,特設內閣以供諮詢!內閣大學士有票擬之權,也就是一道奏章上來,大學士看過後,將自己的意見寫在小紙條浮貼在奏章上,讓皇帝看!皇帝若是同意大學士的見解,就將他的意見用朱筆,抄到奏章上,當作自己的意見發出去!若是不同意,當然就另外批上皇帝的意見!
到了宣宗時,內閣大臣全都十分賢能,所擬的意見宣宗通常都不會駁回,宣宗覺得,自己要是每天都得花許多時間抄寫內閣擬議,實在太不值得!所以宣宗就把這項工作交給秉筆太監來做!
秉筆太監的學問當然沒有外頭的大臣好,對於內閣所擬的意見常常看不懂,為了避免失誤,自然必須到外廷請教大臣,這樣一來,就開啟了一條內外交通的路!再加上後來的皇帝有許多根本就不上朝,大臣想見皇帝一麵真是難上加難!大臣不清楚皇帝的意見,所有的奏章自然是秉筆太監愛怎麼批就怎麼批,沒有人能管製!所以宣宗這個為了一時方便的決定,實際上卻開啟了明朝的禍亂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