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下鄉調查
中秋時節,天氣已漸漸轉涼,到了中午卻還是讓人悶熱的難受。如果老天爺能在這個時候下一場透雨,那就好了,不僅能散散這悶氣,最重要的是農民不用再為今年冬小麥的種植發愁了。
從山底村到大劉莊,皮一橋一路查看著農田的情況,川地還好一些,丘陵地就不那麼樂觀了,丘陵上的一塊塊梯田已經幹透。皮一橋特意停下來,找了根樹枝刨了一下,發現起碼有三十公分的土是沒有任何水分的。這樣的地裏毫無疑問是沒辦法秋播的,勉強種上了,大多數種子恐怕也不會發芽。
農村就是這樣,特別是像山南鄉這樣的丘陵山地,主要還是靠天吃飯。地不養人了,年輕人隻好外出務工,家裏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殘和婦孺兒童,社會問題增加了,糧食產量也無法保障,有些家庭甚至全家外出務工,地自然撂了荒。農民不種糧,對一個國家而言也是很危險的事情。
到上劉莊地界的時候,正好碰見幾個農民在地裏幹活,皮一橋便上前跟他們攀談了起來。
“忙著呢?”皮一橋遞上一支煙招呼道。
“你是……皮鄉長吧?”農民接過煙一下子便認出了皮一橋。
皮一橋便在地壟上坐了下來道:“是,我是皮一橋,山底村的。”
遠近幾個幹活的農民也都圍了過來。皮一橋便再次掏出煙,又散了一圈問道:“你們是上劉莊的吧?”
那幾個農民便笑著點點頭,其中一個手裏拄著钁頭的老農,點了煙道:“皮鄉長,我們聽說大劉莊今年小麥畝產到了七百多斤,是真的嗎?滲灌真的就有那麼好?”
皮一橋便笑笑道:“當然是真的了,要是你們不相信可以去問劉明義嘛。”
老農卻還是一副不相信的樣子道:“不是我不相信你,是不相信這世道,我今年六十八了,還從來見過一畝能產七百多斤麥子的地,我印象最深的是94年的時候,那一年老天開眼,風調雨順,嶺上的小麥畝產也才四百多斤,畝產七百多斤,就是打死我也不相信。”
旁邊一個年齡更大的農民接茬調侃道:“你咋就不相信了,畝產麥子七百多斤算什麼,大躍進的時候小麥畝產三千斤,紅薯畝產三萬斤,大豆畝產兩千斤,玉米畝產五千斤,棉花畝產皮麵一千斤,你又不是沒有經見過。”
那段曆史大家都很清楚,不過浮誇風,話音落地,其他人便哄堂笑了起來。
不過是農民的玩笑,皮一橋自然不能計較,便從科學的角度給他們講了以下小麥產量的問題道:“小麥產量並不是某一個因素決定的,而是包含了多方麵的因素,我查過咱們鄉的鄉誌,解放初期,咱們鄉嶺地小麥的產量大概是二百斤左右,後來選用良種後,畝產就一下子提高到了三百斤,九四年、九五年的時候,又進行了一次種子改良,畝產提高到了三百五十斤左右。你說的畝產四百多斤大概應該就是那個時候的事情,雖然跟老天爺有一定的關係,但也並非完全是老天爺的功勞。毛主席不是說過嗎,人定勝天。現在國家政策好了,隻要我們不斷努力,不僅能提高糧食產量,還能過上好日子呢。”
那老農便有些不好意思了起來,笑笑道:“其實現在的日子跟過去比已經強得多了,吃得好,穿的暖,種糧不要錢國家還給發錢,過去哪兒敢想這樣的好事。就是……哎……不說了,不說了……”
那老農說著擺擺手,明顯是對皮一橋這位副鄉長並不那麼是信任,把要說的話藏在了肚子裏。其實皮一橋也知道他要說什麼。從古至今,老百姓都有一個永恒的情節,那就是能有一個親民愛民的“青天大老爺”,最憎恨的就是那些貪官汙吏。這種情節似乎跟老百姓是否富裕,是否能過上好日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在老百姓眼裏,那些貪官汙吏就跟地裏的害蟲一樣,非但不勞而獲,還要禍害莊稼。
“請你們放心,黨和國家不會讓他們長久存在,更不會任其孳生,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場席卷而來的風暴,會把他們一掃而光,還老百姓一個清明的世界。”皮一橋接過老農的話茬一揮手說道。
大家卻有些不相信,紛紛搖頭,年齡更大一些的老農問道:“還能像前多年那樣,再來一次全國性的整風運動?”
皮一橋笑笑道:“現在不叫整風運動了,叫反腐倡廉,不過意思也差不多。我在這裏用嘴說也沒有用,我建議你們有時間的話,抽空看看最近的報紙,特別是中樞的喉舌刊物,或者看看新聞聯播,相信你們肯定能從中找到答案。中樞還是有決心、有信心打贏這場反腐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