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並沒有改變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家中雖然有了管家,但小蘭的母親仍然要求孩子們自己洗衣服、整理床鋪、打掃衛生。按照母親的話說,管理是請來幫助家長的,而不是來侍候孩子的。
令人難以想信的是:趙小蘭家門前長達100多英尺的車道竟然是幾個姐妹在父親帶領下自己動手鋪成的。趙小蘭在後來《我的事業和人生》一書中說:“那時候我們不見得喜歡。如今想來,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交流,很能領會父親的良苦用心。”
趙小蘭進入華盛頓的高層圈之後,從總統到同事,再到媒體,對她的學識、修養、能力以及團隊精神,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她能成為第一個進入美國內閣的華人決非僥幸所致,老布什當年要夫人學學趙家的家教也決非客套之語。對於東西方的家庭教育方法孰優孰劣,趙小蘭無意加以評論,她隻是牢記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並用心珍惜自己從父母身上所得到的一切。
大量事實證明,任何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人都願意做那些“身勞心安,利少義多”的事情。
華羅庚二十歲那年得了傷寒,最後導致半身殘廢,可是,他還是拄著個拐杖在那裏搞數學研究。
高士其為細菌中毒,全身癱瘓,動彈不了,可他偏要每天堅持寫作,還常常要開夜車。
十八世紀英國的醫學家琴納為了造福於人類,他甘願在自已的愛子身上做牛痘試驗,終於征服了曾奪去歐洲一億五千萬人生命的惡魔天花。
大名鼎鼎的諾貝爾曆盡千辛萬苦試驗炸藥成功時,自己已被炸得渾身鮮血淋漓,可是他卻舉著雙手歡呼:“我成功啦!”
方誌敏說得好:“為了階級和民族的解放,為了黨的事業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華麗的大廈,卻寧願居住在卑鄙潮濕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寧願吞嚼難以下咽的苞米和菜根……”
在那些私心重重的人看來,這些人的做法好像“不可理解”,但正是在這些“不可理解”的行為中,完善了眾多成功人士的人格和靈魂。做為新世紀的父母,為了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提高下一代的道德修養,在教育孩子時,不妨學學康熙皇帝的教育方法,引導孩子們多做一些“身勞心安,利少義多”的事情,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