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內河水運複興探析及對策
航運
作者:陳曉攀 李賽峰 陳禕
【摘要】為加快內河水運發展、打造寧波國際強港、驅動寧波城市經濟發展,介紹寧波內河水運發展概況,分析存在的問題,闡述寧波複興內河水運的必要性,提出相應對策建議:抓住機遇,謀劃好內河水運複興工作;加大宣傳,力促杭甬運河全線開通;優化內河運力結構,培育內河航運市場主體,全麵振興內河水運業;采取措施,消除顧慮,加強溝通,形成聯動。
【關鍵詞】寧波;內河水運;杭甬運河
1 寧波內河水運發展概況及存在問題
1.1 內河水運發展曆史沿革
寧波內河水運資源條件優越,航道以天然河道為主。目前,寧波共擁有內河航道68條,航道總裏程927.41 km,其中Ⅶ級及以上航道258.89 km,占航道總裏程27.92%;Ⅳ級以上航道主要分布在杭甬運河寧波段(餘姚安家渡―鎮海甬江口),甬江河口段可通航噸級海船。姚江、甬江、奉化江將寧波、鄞州、奉化、餘姚等縣市區內河航道彙於一體,形成幹支相通、相連的內河航道網。[1]
寧波內河水運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度相當發達。統計資料顯示,1960年寧波港口吞吐量突破百萬噸;1972年寧波先後在白沙和江東兩區建成小型泊位;70年代初的“三年大建港”使寧波港由內河走向河口,在甬江口開辟了鎮海港區;1978年寧波建成萬噸級泊位和噸級煤炭泊位各一個,結束了無深水泊位的曆史;1983年杭甬運河第一期改造工程使寧波內河通航能力達40噸級;1986年寧波曾擁有內河船舶艘、共計載質量 t,內河水運完成貨運量566.1萬t和貨運周轉量萬t?km,改變了浙東地區各水係互不貫通的狀況,促進了沿河城鄉經濟的發展。但是近20年來,由於缺乏水資源利用的總體規劃,航道上閘壩多、標準低且資金投入過少,航道長期缺少必要的維護與治理,水深變淺,加上寬度小、彎道急、橋梁多且淨空不夠,造成航道不通暢,內河航行條件日漸退化,嚴重阻礙了內河水運的發展。隨著寧波市綜合交通運輸體係的完善,鐵路提速,高速公路網絡成形,客貨運輸紛紛“棄水走陸”,內河水運被公路、鐵路等運輸方式所替代。截至2012年底,寧波僅有內河船舶66艘,載質量7 609 t,分別為1986年的1.07%和14.24%;內河貨運量71.1萬t,貨運周轉量萬t?km,分別為1986年的12.56%和27.83%。由此可見,寧波內河船舶數量和運力規模大幅減少,內河貨物運輸量和周轉量不斷下降,內河水運市場逐步萎縮。
1.2 內河水運發展存在問題
(1)社會對發展內河水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內河水運是綜合交通運輸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打造低碳經濟、促進生態建設方麵具有巨大優勢。寧波內河水運長期未得到較好發展,其重要性也一直未得到社會各界充分認識。經過多年建設,杭甬運河寧波段一、二期改造工程已經完成並基本具備全線通航條件,但由於有關部門擔心船舶通過城區可能會產生噪聲、影響景觀等原因,全線通航遲遲未能實現。
(2)未能較好地把握內河水運的發展時機。“十五”和“十一五”以來,寧波市綜合交通運輸得到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然而內河水運未能抓住有利發展時機。長期以來,內河水運受航道條件製約和公路運輸快速發展的影響,市場逐步萎縮,運輸企業和船舶逐步減少,其優勢發揮受到根本製約。內河運輸發展長期滯後,企業融資難度增大且航運服務業落後,港大不強,港口物流發展緩慢,使寧波水運業遭遇新一輪發展的瓶頸。
(3)特殊區位造成不利影響。一是除杭甬運河外,寧波內河均為市區內航道,航道相對封閉,裏程短、等級低,不利於發揮內河航道長距離、高等級等優勢。二是地理位置上,寧波位於海河交界處,既要解決內河通航問題,又要做好與沿海運輸的銜接,閘壩多,船型複雜,嚴重地製約了船舶的航行順暢。三是寧波的主幹航道大都穿城而過,跨河橋梁密度基本為1座/km,有的區段航道橋梁密度達到2座/km[2],多數橋梁淨空尺度不足,也製約了航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