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中原征戰的時候,可謂百戰百敗,簡直就沒有讓人稱道的戰績,可是每次劉備被擊敗後都能向小強一樣,打不死快速崛起。劉備先後在中原跟呂布,曹操,袁術都有過交手,劉備的數萬大軍經常被人家幾千人打的落花流水。
劉備的做法有點和黃巾賊有些相似,他們確實沒進行大規模屠殺,可是比屠殺還可恨。劉備每當占領一座城池,就會大規模搜刮百姓的糧食,把糧食集中到自己手中,百姓沒有活路自當不幹,說不準就造反了。
可是劉備有自己的辦法,他會在城中貼出招募士卒的告示,把這些百姓吸納進軍營。曹操南征北戰,收編了幾十萬黃巾兵才湊齊兩三萬青壯,這也是他官渡之戰時候兵力遠遠不如袁紹的原因。
可是劉備隻占據一座城池就能招募將士數萬,然後在用這些人馬征戰,往往招募的這些百姓叫饑兵,這些士卒每天隻有一碗稀粥,如果在戰場上能殺兩個以上敵人,獲得首級,就可以進入正式的士卒。正式的士卒在戰場上再次能活下來獲得軍功的就可以編入精兵營,精兵營待遇就好了,他們能吃飽飯保證足夠的體力,這裏不斷給士卒洗腦,讓他們效忠劉皇叔。
劉備兵馬雖多,但當時能入選精兵營的卻沒有,他的軍隊全靠這種自然淘汰的方式選拔士卒。往往一次戰役下來,那些百姓所組成的部隊死個幾萬都是正常的,所謂螞蟻咬大象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完完全全的人海戰術。每當戰敗的時候,饑兵和一般士卒斷後,劉備帶著精兵先跑,因此他越打越強,主力不失。
這種方式選拔的士兵確實保證了戰鬥力,但是這種做法與把百姓推上斷頭台有何區別?
就連被曹操讚曰: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不是也屠過城嘛!孫權為何在赤壁之戰後,在兵力優勢的情況下,想奪取荊州這麼的費勁?一個是曹仁勇武,其次諸葛亮算無遺策,但其中最重要的何嚐不是荊州百姓不支持他孫權。
荊州百姓為何這麼厭惡孫權?想建安十三年春,赤壁之戰爆發前夕,孫權派呂蒙征江夏太守黃祖,淩統,董襲等盡破其城,孫權為何威懾黃祖,讓破城之後雞犬不留,於是此戰在江東的版本就變成,淩統,董襲率精銳萬餘擊敗賊將黃祖,破其城,斬殺敵軍十餘萬,黃祖逃跑,賊軍不堪一擊。
當時整個荊州九郡加一起不過百萬人口就不錯了,劉表身為荊州之主,號稱擁兵四十萬,實際上也就有十萬左右的兵馬。黃權雖然聽調不聽宣,但名義上也是屬於劉表部將,江夏不過是荊州州郡之一,黃祖哪來的十萬兵馬?難道一個小小的江夏加上周邊的幾座小城難道就有何荊州媲美的力量?
這顯然是傳聞不靠譜,也不知道東吳將領這刀下十萬兵馬有多少是死於戰亂的無辜百姓。
……
對於曹軍屬下建議曹操屠殺氐人一策,曹操沒有采納,反而是當眾作了一手詩。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此詩名叫《蒿裏行》是漢樂府舊題,為古代的挽歌,曹操借舊題寫時事,內容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現實,真實、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難,堪稱漢末實錄的詩史。蒿同薨,枯也,人死則枯槁。所以蒿裏指死人所處之地。蒿裏行是漢樂府的一個曲調名,是當時人們送葬時所唱的挽歌。
袁紹等關東諸將起兵討董卓,結果雖然造成自相戕殺的軍閥混戰局麵,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義。詩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亂,義士討伐,形勢大好。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是說義士們起初希望結成聯盟,心向著漢室,即通過討伐這一舉動來平定叛亂,擁護漢室。
中間六句是交代這有關討伐的情況:聯軍內部矛盾重重,自相殘殺,力量渙散。導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袁術分裂,自立為帝;而袁紹也陰謀廢掉漢獻帝,立劉虞為帝;他們搞分裂、謀私利,造成的結果是:“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貌合神離、互相觀望,畏縮不前、按兵不動甚至是自相殘殺。
詩人對這種情況的態度是悲憤、失望的;把矛頭指向了“二袁”,顯示出作者的非凡謀略和遠見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