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新兵旅帥太史慈 太守府眾人狂歡(2 / 2)

公元195年(興平二年),揚州刺史劉繇與太史慈同郡,自太史慈離開遼東回來後,未與之相見,於是太史慈亦渡江到曲阿相視劉繇,未去而孫策已攻至東阿。有人勸劉繇可以任用太史慈為大將,以拒孫策,劉繇卻說:\"我若用子義,許子將必會笑我不識用人。\"因此隻令太史慈偵視軍情。及至神亭,太史慈獨與一騎小卒同遇上孫策。當時孫策共有十三從騎,皆是黃蓋、韓當、宋謙等勇猛之士。太史慈毫不畏懼上前相鬥,正與孫策對戰。孫策刺倒太史慈的座下馬,更攬得太史慈係於頸後的手戟,而太史慈亦搶得孫策的頭盔。直至兩家軍隊並至神亭,二人才罷戰解散。

其後太史慈守護劉繇敗奔豫章,遁走於蕪湖,逃入山中,而稱丹楊太守。同時,孫策已經平定宣城以東一帶,惟涇縣以西有六縣尚未平服。太史慈即進駐涇縣,屯兵立府,為山越所附。後孫策親自攻討涇縣,終於囚執太史慈。孫策見慈,即為其解縛,握著其手說:\"尚記得神亭一戰嗎?如果卿當時將我生獲,你會怎樣處置我?\"太史慈說:\"不可知也。\"孫策大笑,說道:\"今後之路,我當與卿共闖。\"即拜太史慈為門下督,還吳後授以兵權,拜折衝中郎將。後來劉繇喪於豫章,其部下士眾萬餘人無人可附,孫策便命太史慈前往安撫兵眾。左右皆說:\"太史慈必北去而不還了。\"孫策卻深具信心地說:\"子義他舍棄了我,還可以投奔誰呢?\"更替其餞行送別至昌門,臨行把著太史慈的手腕問:\"何時能夠回來?\"太史慈答道:\"不過六十日。\"果然如期而返。

太史慈關於太史慈降孫策一節,《吳曆》有另一段文字記載:\"太史慈於神亭戰敗,為孫策所執。孫策素聞其名,即時解縛請見,詢問進取之術。太史慈答:\"破軍之將,不足與論事。\"孫策說:\"昔日韓信能定計於廣武,今策亦能向仁者詢求解惑之法,你又怎堋要推辭呢?\"太史慈便道:\"揚州軍近日新破,士卒皆離心分散,難複再合聚;慈願出去宣示恩惠,以安其心並集其眾,但隻恐不合尊意而已。\"孫策竟跪而答道:\"這實是策本心所望。明日中,希望君能及時來還。\"諸將皆十分懷疑太史慈,獨孫策堅說:\"太史子義是青州名士,向以信義為先,他終不會欺騙我。\"明日,孫策大請諸將,預先設下酒食,將一根竹竿矗立在營中視察日影。至日中,太史慈果然依約而回,孫策大喜,常與慈參論軍事。雖然裴世期認為太史慈並非於神亭為孫策所擒,因而懷疑《吳曆》中所記實為謬誤,然而取其文字,敘述孫策知人、子義守信,未為不美。

當時有劉表從子劉磐,十分驍勇,數度作寇於艾、西安諸縣。孫策於是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縣,並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並督諸將共拒劉磐。劉磐自此絕跡不複為寇。真三國無雙6 太史慈原畫太史慈的射術確是史上有名的。他跟從孫策討伐麻保賊,有一賊於屯裏城樓上毀罵孫策軍,並以手挽著樓棼(城樓上的柱子),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更然貫穿手腕,更反牢牢釘在樓棼上,圍外萬人無不稱善。曹操聞其威名,向太史慈寄了一封書信,以篋封之,內無多物,而放了少量當歸,寓意太史慈應當向其投誠,其見重如此。後來孫權統事,以太史慈能克製劉磐,遂委以南方諸大事。於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歲。太史慈臨亡之時,歎息道:\"大丈夫生於世上,應當帶著三尺長劍,以升於天子階堂。如今所誌未從,奈何卻要死啊!\"孫權知道慈死,十分悼惜。子太史亨嗣任,享字元複,曆尚書、吳郡太守。官至越騎校尉。

李陽看著眼前隻有十七八歲的太史慈,眼中流露出和當初見到趙雲時候一樣的神情!

李陽攙扶起正在行禮的太史慈,讚道:“果然是一表人才啊!”

就在此時其餘各縣的將領都紛紛進了大堂,一一的向著李陽見禮,李陽也將新投到自己麾下的將領一一的介紹了一番!

於是對著親兵劉鐵柱道:“傳令下去,今日在太守府大擺酒宴,我要好好款待眾文武!”

“諾”

就在此時,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女,一身戎裝的走了進來,看著李陽道:“你就是太守?長得滿俊俏的,要不是我心裏有了趙將軍,你倒是蠻不錯的!”

此女正是馬雲騄,馬雲騄的話直接將在場的文武全部雷倒,每個人心裏都在想“這姑娘是誰啊!怎麼這麼大膽......”

李陽被馬雲騄一句話也是雷得不輕,不過很快就恢複了正常,對著馬雲騄道:“姑娘,我們好像沒見過吧?不知姑娘如何稱呼,怎麼會出現在這裏?”

馬雲騄道:“哦!我叫馬雲騄,是西涼太守馬騰的女兒!”

李陽心道:“我靠,這不科學啊!怎麼馬雲騄這麼大了?馬超如今恐怕也隻要七八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