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百度空間分享(二)(3 / 3)

⑦《三國誌·魏誌·劉曄傳》、《程昱傳》。

⑧《三國誌·魏誌·李通傳》。

⑨《三國誌·吳誌·孫峻傳》注引《吳書》。

⑩《三國誌·吳誌·吳主傳》。(11)《三國誌·吳誌·呂岱傳》。吳書》。①《後漢書·皇甫嵩傳》。

②《三國誌·魏誌·文帝紀》注引《典論》。

③《後漢紀》卷二五。

“屠裂城邑”的軍威震懾下,有的州刺史不敢與農民軍交戰,他們“望寇奔走,未嚐接風塵,交旗鼓”④。以致造成有的州無長官,同朝廷失去聯係。“州今無主,而王命斷絕”⑤。那些過去作威作福的諸王,在義軍打擊下望風逃竄,或被義軍逮捕、鎮壓。安平王劉續“為所劫質,囚於廣宗”。下邳王劉意“遭黃巾、棄國走”①。淮陽王劉暠“遭黃巾賊,棄國走”②。甘陵王劉忠在農民起義的洪流中“為國人所執,既而釋之。..(忠)嗣子為黃巾所害”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大起義已至尾聲,義軍還鎮壓了濟南王劉暠④。漢末建安初,諸王國的整個情況是:“是時諸國無複租祿,而數見虜奪,並日而食,轉死溝壑者甚眾。”⑤。封建統治秩序完全被起義人民打亂,東漢皇朝名存實亡,最後完全崩潰。

其次,橫掃世家大族,摧毀了不少地主田莊,封建土地占有關係得到某些調整。大起義中,世家豪族受到義軍沉重打擊,不少地主田莊被摧毀,許多大地主舉宗遠逃。徐州黃巾攻破北海,有名的經學家“(鄭)玄與門人到不其山避難。..而寇盜充斥,西道不通”;於是他們“周旋青、徐、兗、豫之郊,東下壽春,南望江湖”⑥。汝南人許靖逃亡得更遠,他同親友“浮涉滄海,南至交州,經曆東甌、閩越之國,行經萬裏,不見漢地”⑦。其他如逃到遼東的有樂安國淵、管寧、邴原、王烈,逃到交州的有陳郡袁徽、沛郡薛綜,逃到江南的有北海王裒、臨淮魯肅、陳留濮陽興、義陽韓嵩、平原劉暠等,逃到荊州的有河內司馬芝、潁川杜襲、趙儼、河東裴潛、琅邪諸葛亮等。這些被迫離開自己田莊的豪強地主,不可能帶走他們的土地,就是那些僮奴、佃客、部曲,他們也隻能帶走一部分,相當一部分人是得到了解放,就像曹休家族那樣。曹休本傳載,“天下亂,宗族各散去鄉裏。休年十餘歲,喪父,獨與一客擔喪假葬,攜將老母,渡江至吳。”①由於大起義掃蕩豪強地主勢力,北方出現了大量無主荒地。正如《司馬朗傳》所記:“今承大亂之後,民人分散,土業無主,皆為公田。”②這就極大地緩和了東漢以來土地的惡性兼並,使封建土地占有關係有了某些調整。

黃巾軍起義與先前兩次農民起義相比,有顯明的特點和進步。它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為實現這個口號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和殊死的搏鬥。秦末農民起義的發難者陳勝曾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邁壯語,西漢末年的農民起義提出過“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的要求,然而都沒有像黃巾軍這樣,把農民的階級仇恨一開始就引導到推翻反動腐朽的東漢皇朝,建立農民自己的政權這個根本問題上來。同時,黃巾軍第一次把農民④《三國誌·魏誌·臧洪傳》注引《九州春秋》。

⑤《三國誌·魏誌·武帝紀》注引《世語》。

①《後漢書·樂成靖王黨列傳》、《下邳惠王衍傳》。

②《後漢書·淮陽頃王羨傳》。

③《後漢書·清河孝王慶傳》。

④《後漢書·獻帝紀》。

⑤《後漢書·陳敬王羨傳》。

⑥《三國誌·魏誌·崔琰傳》。

⑦《三國誌·蜀誌·許靖傳》。

①《三國誌·魏誌·曹休傳》。

②《三國誌·魏誌·司馬朗傳》。

鬥爭與宗教活動巧妙地相結合,利用宗教形式把分散的農民發動和組織起來,形成有準備、有組織的全國規模的大起義,這也是前兩次大起義所不能比擬的。這表明農民起義領袖的領導水平和鬥爭藝術,在實踐中有了很大的提高。秦末和西漢末年的農民戰爭,都是在死亡威脅下揭竿而起的,雖然一呼百應,但事先並沒有組織準備。黃巾起義則不同,它事先通過太平道積聚力量,組織起義隊伍,然後部署兵力發動進攻。他們不僅有比較嚴密的組織,統一的行動口號,而且有統一的行動時間,因而能夠做到一聲令下,數十萬人同日而起。這在我國古代農民戰爭史上是個罕見的創造,它為以後農民鬥爭提供了新的經驗。張角和他領導的黃巾軍英雄們以他們那種不畏強暴、頑強戰鬥、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在我國曆史上寫下了一曲農民革命的正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