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百度空間分享(二)(2 / 3)

益州黃巾軍: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六月,益州黃巾馬相,“合聚疲役之民數千人,先殺綿竹令,進攻雒縣,殺刺史郗儉,又擊蜀郡、犍為,旬月之間,破壞三郡。馬相自稱天子,眾至十餘萬人,遣兵破巴郡,殺郡守趙部”②。馬相義軍一度控製了益州大部分地區。在黃巾軍勝利形勢影響下,板楯蠻也起兵反抗東漢統治。史稱:“至中平五年,巴郡黃巾‘賊’起,板楯蠻夷因此複叛,寇掠城邑。”③漢中起義軍:漢末,五鬥米道以符咒治病為傳道手段,張魯在漢中建立政教合一的農民政權。五鬥米道的創始者是沛人張陵,從受道或醫病者皆五鬥米,遂被稱為五鬥米道。張陵死,傳子張衡,衡死傳子張魯。五鬥米道認為人患疾病是由於不肯相互扶助,才遭到天的責罰,患染疾疫的人,在接受符咒治療同時,要在靜室思過,表示服罪,道徒入道時交納五鬥米,似乎就是作為相互扶助之用的共同財產。五鬥米道的組織嚴密:初入道者稱“鬼卒”,首領稱“祭酒’,祭酒各領部眾,眾多者名曰“治頭大祭酒”。“諸祭酒皆作義舍,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懸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④這套治理地方的作法,受到各族人民的歡迎。這①《後漢書·朱傳》。

②《後漢書·朱傳》。

③《後漢書·袁紹傳》上。

④《後漢書·董卓傳》、《三國誌·魏誌·武帝紀》注引《魏書》。

⑤《後漢書·靈帝紀》。

①《三國誌·魏誌·武帝紀》。

②《後漢書·劉焉傳》。

③《後漢書·南蠻傳》。

④《三國誌·魏誌·張魯傳》。

支起義軍還包括張普、萌生、趙廣、王盛、黃長、楊奉①、杜濩、樸胡、袁約、閻圃②等股。

其他散布於各地的起義軍還有:長沙區星、周朝、蘇馬、郭石等,“區星自稱將軍,眾萬餘人,攻圍城邑”;“周朝、郭石亦帥徒眾起於零、桂,與星相應”③。江夏趙慈,“殺南陽太守秦頡,攻沒六縣”④。兗州炅母、郭祖、公孫犢、李條等⑤,徐州闕宣,淮南管承、從錢、王營等⑥。廬江陳策,東郡王度⑦,江夏周直、吳霸⑧、吳桓⑨,豫章彭材、李玉、王海⑩,廬江雷緒,太原商榷,南山劉雄,南海王金等支。

東漢各地人民的反抗鬥爭,一直持續到它最後滅亡。公元二二○年,桂陽王金“合眾於南海界上”領導起義,不久被孫權部將、交州刺史呂岱鎮壓(11)。這一年曹丕廢漢建魏,東漢名實俱亡。

東漢後期人民的反抗鬥爭,持續達數十年之久,這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是罕見的。人民起義活動幾乎遍及全國,前期黃巾活動於黃河中下遊地區及淮河流域,各地人民的持續反抗,不但活動於這些地區,還廣泛活動於前期黃巾力量未及的許多地區。它北起幽州,南到南海,東到大海,西到益州,起義的烽火,燃遍了當時的整個中國。

黃巾大起義的曆史作用和意義從張角領導發動的黃巾大起義到後期持續三十多年的各地人民的反抗鬥爭,取得了重大的鬥爭成果,起到了應起的曆史作用。

首先沉重打擊了東漢皇朝的反動統治,打亂了地主階級封建統治秩序。

黃巾大起義一爆發,立即以雷霆萬鈞之勢,打擊官府,鎮壓官吏。“所在焚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①魏文帝曹丕在《典論·自敘》中回憶他幼時的遭遇說:“會黃巾盛於海岱,山寇暴於並、冀,乘勝轉攻,席卷而南,鄉邑望煙而奔,城郭睹塵而潰。”②從東漢皇朝的政治中心城郭,到地主階級田莊所在的鄉邑,都受到起義軍的衝擊。不但地方官縣令、長,就是地方大吏、州刺史和郡守,也無不受到製裁。“自黃巾之後,盜賊群起,殺刺史、二千石,往往而是。”③被農民軍殺掉的地方長吏有兗州刺史劉岱、益州刺史郗儉、任城相鄭遂、濟北相鮑信、魏郡太守栗攀等人。在起義農民①《隸牘·米巫祭酒張普題字》。

②《華陽國誌·漢中誌》、《後漢書·劉焉傳》。

③《三國誌·吳誌·孫堅傳》、《朱治傳》。

④《後漢書·羊續傳》。

⑤《三國誌:魏誌·呂虔傳》。

⑥《三國誌·魏誌·何夔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