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青、徐黃巾未及百萬,那麼其數目應是多少呢?據《後漢書·公孫瓚列傳》載,初平二年(191年),“青、徐黃巾三十萬眾入渤海界…瓚率步騎二萬人…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複大破,死者數萬…收得生口七萬餘人…”;另據《後漢書·袁紹列傳》載袁紹建安元年上書中稱:“又黃巾十萬焚燒青、兗、黑山、張楊蹈籍冀域。”袁紹所說的即是初平年間青、徐黃巾作亂之事,兩相對照,《後漢書》中所記載數目應更為可信。
其次,關於青、徐黃巾的構成。東漢朝光武罷兵之後,募兵製逐漸成為主要的兵役製度,自農民、商賈和少數民族中所募士兵經訓練構成了地方割據勢力的武裝力量。而作為農民起義軍的黃巾軍,其有別於其他軍隊的重要一點既是軍民混合。在青、徐黃巾初入兗州作亂時,鮑信曾向劉岱勸諫稱:“…觀賊眾群輩相隨,軍無輜重,唯以鈔略為資…”這一記載反映了黃巾軍如下特點:一、流寇協裹大量農民,機動能力差;二、流動作亂,基本無後勤保障;三、作戰目的以劫掠為主。直截了當地說,青、徐黃巾基本可視作東漢末年一支因戰亂和饑荒而起的流民武裝,其作戰能力、素養及戰鬥意誌是無法與地方割據勢力所擁有的軍隊相比的。
此外,作為流民武裝的青、徐黃巾中參與戰鬥的人員往往是有限的。雖然《魏書》中所載曹操受降數目可疑,但其從中選拔兵丁的比例可作為參考。另據《三國誌·魏書·鍾毓傳》載魏正元年間,吳國將軍孫壹來降,“…所率,口不至千,兵不過三百”。由此可見,20%-30%的比例基本為人口中所能出兵丁,即青壯男性的最高限額了。因此,初平二年作亂渤海的青、徐黃巾雖號稱三十萬,但實際戰鬥人員,即流寇和青壯男丁數目至多不過九萬,與公孫瓚常年征戰的兩萬步騎相遇,大敗的結果並不意外。
如是就到了最後一個問題,以青、徐黃巾為基礎,擇其精銳所成的青州兵,其戰鬥力又如何呢?興平元年(194年),張邈和陳宮叛變曹操,並引呂布前來與曹操對陣,“布出兵戰,先以騎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陳亂…”(《三國誌·魏書·武帝紀》)。呂布善用騎兵,且此時據曹操收降青州兵不過兩年,這一記載雖不能如實反映青州兵戰鬥力,但也明確暴露出青州兵在曹操部伍中實力較弱這一事實。
至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討張繡軍敗,平虜校尉於禁引軍退還,“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於)禁問其故,曰:被青州兵所劫”(《三國誌·魏書·於禁傳》)。此時青州兵被收降已有五年,竟還在曹操軍敗時趁機打劫己方逃退的士兵,其流民武裝的本性到此已顯露無遺。更為有趣的記載還在後麵,於禁氣憤青州兵行為,“乃討之,數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打劫自己人被阻後,還敢第一時間跑去己方主帥前告狀,這種軍史奇聞也從側麵
反映出曹操對這隻收降而來的流民武裝缺乏足夠掌控這一事實。
《三國誌》中關於青州兵最後一條記載同樣不甚光彩:“會太祖崩,(臧)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三國誌·魏書·臧霸傳》)。時為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距曹操收降青州兵已去二十八年,這支難以馴服的流民武裝就此湮沒在曆史長河之中了。
摘引自---百度貼吧 以及豆瓣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