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青州黃巾軍(簡介二)(2 / 3)

經過好幾個月的醞釀,192年冬天,強大的青州黃巾軍接受了曹操的收編。曹操從黃巾軍30萬身體健康的男子中選拔精銳3萬餘人,重加編製,號稱“青州兵”。其餘大部分人都被曹操安排農業生產去了。 郭沫若先生在《替曹操翻案》一文中曾指出:“曹操是被擁戴成了青州兵的領袖。我們可以想想:如果曹操完全是嗜殺成性、胡作非為的人,那幾十萬的青州兵、百多萬的農民男女,怎麼能夠聽他的指揮呢?不是倒過來把他幹掉,便盡可以一哄而散,然而不是這樣。”

收降青州黃巾軍以後,吸取黃巾軍缺失糧草的教訓、農民且耕且戰的經曆,196年在許下、範縣、東阿屯田,興修水利,依靠“男女百餘萬口”的基本勞動力和生產技術。當時屯田分軍屯和民屯兩種。無牛的公家貸牛,所獲公家得六成,私人得四成;有牛者所獲平分。取得初步成果後,遂在北方普遍推廣,“數年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屯田的好處是不僅能供應連年戰爭的軍糧,還增加了生產,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節省了農民遠道運輸,也使百姓富足生活提高。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經濟基礎。

青州兵,共存在了28年,曹操去世後,他們認為以沒有如此英明的人領導他們,各自要求散去。當時的大夫賈逵,是個很有才能的人,為了防止他們造反,向他們無條件提供糧食和回家金錢,這支為曹魏做出極大貢獻的軍隊,在最後一次向他們效勞一輩子的朝廷朝拜告別後,大多解甲歸田,過起了悠閑的農家日子。

青州兵的活動事跡,曆史記載很少。《三國誌》中僅記載了以下部分事實:

194年,曹操攻呂布於濮陽,呂布出兵迎戰,先以騎犯青州兵。青州兵被衝散,曹操陣營混亂起火,曹操墜馬,燒右手掌。部將樓潩扶曹操上馬,遂引去。曹操這次出兵不利,對青州兵沒有追究責任。 (《三國誌·魏誌·武帝紀》)

197年,曹操征張繡。於禁見十餘人被創裸走,於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 於禁怒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於禁要聲討問罪,曹操知道此事後,不準問罪,未加處理。(《三國誌·魏誌·於禁傳》)

220年,曹操病死。青州兵就“擅擊鼓相引去”。此時,眾人以為宜禁止之,不聽者可討伐之。賈逵不允,還告知所在給其廩食。 (《三國誌·魏誌·賈逵傳》注引《魏略》)

從以上三則史料可知:青州兵在受編之初,戰鬥力並不是很強。青州兵的編製,二十多年始終沒有打亂,保持了一定的獨立性。曹操在南征北戰中,幾度戰敗病潰,青州兵沒有離散,也沒有乘機倒戈。曹操集團中有的人對青州兵是有看法的,但曹操對青州兵始終是寬容的。曹操信任青州兵,青州兵也信任曹操。

公元210年,曹操發布《求賢令》,用人不分貴賤,以才幹為標準。提:“二三子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二用。”可以錄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這直接衝擊當時世家豪族在用人上的壟斷權。

《三國誌·魏書·武帝紀》中有這麼一段:“(初平三年)冬,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描述的是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在兗州收降黃巾軍一事。曆來的看法認為,此次收降除了給曹操帶來大量富餘勞力外,更大幅增強了其軍事實力。更有甚者,在中華書局2010年出版的《一本書讀懂三國》一書裏,直接將青州兵描述為“曹操帳下最為驍勇的勁旅,為曹魏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盡管曆史上關於青州兵的記載並不多,但從有限的史料看,上述說法是值得商榷的。我們不妨先從青州兵的前身——青、徐黃巾軍說起。

首先,關於青、徐黃巾的數目。《魏書》中描述得未必可信。眾所周知,東漢末年屬於我國人口銳減時期,“男女百萬餘口”的記載,縱觀整個《三國誌》,也僅寥寥幾處。而在官修史書中,通過誇大敵方人數,壓縮己方人數以突顯己方文治武功的春秋筆法並不少見,初平三年青州破黃巾一戰,《魏書》中對曹操實力的描述竟壓縮到“步騎千餘人”,“舊兵少,新兵不習練”的地步。類似筆法,裴注本《三國誌》中也有分析,這裏就不再細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