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奉命全部撤回各自的辦公室,身後留下的卻是死一般沉寂的教學樓。不過這難得的靜謐,轉瞬間就被身處一、二層的高一同學所打破。平日,他們充其量也就是跟隨在三、四層學哥學姐的身後,左胸前佩戴著“榕城高級中學”的校徽,趾高氣昂地擺出副準大學生的模樣,但卻被市井小民嗤之為一群“未過鼻的牛仔(方言:比喻尚沒經曆過人世間摔打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年輕人)”。
“未過鼻的牛仔”,這句在山邊海角流傳千年的俚語與羅貫中借《三國演義》關平的嘴說出:“俗雲初生牛犢不懼虎,父親縱然斬了此人(龐德),隻是西羌小卒耳……”的“牛犢不懼虎”,是否均由《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稱子沐;原籍東周宋國蒙,今為安徽蒙城,又說是河南商丘人氏;他一生崇尚自由,無意仕進;著述豐厚,以《莊子》即《南華經》,成典籍之瑰寶矣;與孔子、名丘,孟子、名軻,荀子、名況,墨子、名翟,老子、姓李名耳,韓非、史稱韓非子等六位知行完備至善之千古哲聖齊名,號稱先秦七子,分別尊為春秋戰國儒、墨、道、法四家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知北遊》:齧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言未卒,齧缺睡寐。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譯文】齧缺向被衣請教“道”,被衣說:“你得端正自己的形體,集中自己的視力,天地間陰陽交合而成的祥瑞之和氣便會到來;收斂你的心智,集中你的思度,神魂就會歸附你的體內。“德”將為你而顯得美好,“道”將居於你的心中,平日你那瞪著圓眼稚氣而無邪的樣子,就像初生的小牛犢不會去探求外在的事物……”還沒等被衣說完話,坐著的齧缺卻早已進入夢鄉,被衣見狀便十分高興地唱著歌兒離去,歌曲唱到:“身材猶如枯骸,內心猶如死灰,真切地認知天之道,卻不以智巧故弄玄虛,讓樸實的心靈返璞歸真。這不又裝出混混沌沌、迷迷糊糊的樣子,似乎沒了心計而無人願與你共謀。那將是個什麼祥的人啊!”注:傳說被衣是堯時賢人,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如此算來,齧缺成了堯的太老師;而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帥曰被衣,被衣不也就成了齧缺的太老師。其實,王倪、齧缺等先賢都隻是莊子寓言裏的虛擬人物)中的“汝瞳焉如新生之犢”演繹而來呢?無有考據,隻是被衣如此精彩的說“道”,竟令徒孫渾然入睡,看來隔代傳授,真的是缺乏共同的語言呀。
那麼,嗜睡的齧缺醒來,迷糊中再轉而求教自己的老師又會怎樣呢?王倪見門生昏昏欲睡狀,隻得以“四問而四不知”回之。被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吾惡乎知之”之後,齧缺頓然憬悟,老師這才轉而“嚐試言之”,這樣便有了恰如《呂氏春秋卷三·季春紀·論人》所評:“意氣宣通,無所束縛,不可收也”的“四問而四不知”完整版,它隻字不漏地被收錄於《莊子·齊物論》,方讓如此美妙的千古譚說“聲聞不廢,流傳至今【引自:《墨子·非命中》】”,現敬錄於後,與君共欣賞: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嚐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不知邪?且吾嚐試問乎女: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蟣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皆知正味?猿猶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遊。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譯文】齧缺問王倪:“你知道各種事物相互間總有共同的地方嗎?”王倪答道:“我怎麼知道呢!”齧缺接著問:“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東西嗎?”王倪答道:“我怎麼知道呢!”齧缺又接著問:“那麼,各種事物便都無法知道了嗎?”王倪答道:“我怎麼知道呢!雖然這樣,我還是試著回答你的問題。你怎麼知道我所說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我還是先問一問你:人睡在潮濕的地方,腰部就會患病,以至釀成半身不遂,泥鰍也會這樣嗎?人住在高高的樹上,就會膽戰心驚、惶恐不安,猿猴也會這樣嗎?那麼,人、泥鰍、猿猴三者,究竟誰最懂得居處的標準呢?人以牲畜的肉為食物,麇鹿食草芥,蜈蚣嗜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則愛吃老鼠。那麼,人、麇鹿、蜈蚣、貓頭鷹和烏鴉這四類動物,究竟誰才懂得真正的美味呢?猿猴把狙當作配偶,麋喜歡與鹿交配,泥鰍則與魚交尾。毛嬙和麗姬是人們稱道的美人,可是魚兒見了她們潛入深深的水底,鳥兒見了她們飛向高高的天空,麇鹿見了她們撤開四蹄飛快地逃離。那麼,人、魚、鳥和麇鹿四者,究竟誰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以我來看,仁與義的端緒,是與非的途徑,都紛雜錯亂,我怎麼能知曉它們之間的區別!”齧缺說:“你不了解利與害,道德修養高尚的聖人難道也不知利與害嗎?”王倪說:“聖人神通廣大啊!林海焚燒不能使他感到酷熱,黃河、漢水封凍不能使他感到寒冷,雷霆激發,山崩地裂,狂風暴雨,翻江倒海,都不能使他感到震驚。假如這樣,他便可以騰雲駕霧,騎乘日月,在四海之外遨遊,置生死於度外,更何況利與害這些微不足道的端緒呀!”)美哉!妙也!此乃先秦諸子百家譜寫出的璀璨詩篇……
“別美啦!那些‘未過鼻的牛仔’,早就一個接著一個溜出教室,正鬧得歡呢。還不趕快回頭看去,卻在這兒閑扯起無關痛癢的之乎者也……”打斷眾人興致的是“22世紀寤語吧”壇主,他姓闕名補,早幾年化名“獨行俠”闖蕩論壇(forun,互聯網internet上提供發、回帖的討論平台)。無多時日便憑借其談吐之幽默,知識之淵博,文思之敏捷,筆鋒之犀利的非紅則黃或且非黃則灰等等、等等諸如此類之段子,令眾噴子(網絡流行語,專指通曉天文、地理、生物、化學、物理、文學等多門知識的貼吧選手,待到月黑風高夜,他們便傾巢出動,無事生非,挑起爭端,采用極富侮辱性的語言,編寫置人於絕望崩潰而後快的段子,以獲取自個兒的快感)和水軍(internet.mercenaries網絡流行語,指網站website花錢雇傭的網蟲nethead,他們整日沉迷於網絡空間,為各類帖子造勢灌水add.watey)兵丁們佩服得五體投地,紛紛麇聚其旄下,秘謀創辦“22世紀寤語吧”。經過精心包裝,闕補認祖歸宗,榮膺齧缺八十二代嫡孫,雖說無從覓取齧缺的DNA與他進行生物學子嗣係列的比對,但古時以祖輩的名為氏,文言中“缺”與“闕”音意又相通,這些個不諍的事理,加之網頁上闕補睡眼惺忪不修邊幅的大頭貼造型,眾徒兒即信以為真,遂擁戴其為壇主。自始“22世紀寤語吧”人聲鼎沸,如若夜半三更闖入“闕壇”,但見各路“六症通(方言:戲稱江湖遊醫自吹通解風、寒、濕、燥、暑、熱六淫,誇口包治百病。)”雲集壇中:或則打賞點讚,鼓噪吐槽;或則高談闊論,抨擊時弊;或則矯揉造作,故弄玄虛;或則煽風點火,攛哄鳥亂;或則無中生有,造謠惑眾;或則閑是閑非,相互攻擊……
“鬧騰吧!再讓爾等樂個兩、三年,過後給穿上棬兒(方言:穿在牛鼻子上的小鐵環或小木棍兒),牽到田邊地頭,看個個可憐巴巴地麵朝黃土背朝天,重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情畫意,到那時可別哭爹喊娘……”號稱擁有百萬粉絲(英文Fans的諧音,其單數fan原意‘運動、電影愛好者’;前世紀八十年代,複數fans以‘追星族’風靡兩岸三地,進入新世紀則成了對網絡博客主人支持者和崇拜者的時尚代名詞)的自由撰稿人倪大V(網絡上借用‘貴賓帳戶’英譯Very.lmportant.person縮寫VLP中的第一個字母V,用來簡稱經過個人認證並擁有50萬以上粉絲的公眾人物,多為頂尖的名人、學者等),其姓亦謹守前人遺製,承襲先祖王倪之名,被圈內同仁尊為王倪八十一代嫡孫。此時,他宕開先祖徒兒的八十二代嫡孫的話頭,直捅“未過鼻牛仔”的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