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濟戰敗了,河內守住了。
王匡興奮的不知說些什麼,把陳原視作神明一般,態度唯恐不恭敬,陳原的指示唯恐辦不好。
就在打馬回中軍大帳的路上,陳原給王匡幾個指示,一是給各方報捷,報捷的時候,說清此戰是主要由並州鐵甲軍所打,並要將《並州鐵甲軍征戰記》一並送到,讓所有人知道這支軍隊的來曆。
其二,組織人力,大力抄寫《並州鐵甲軍征戰記》,無論是誰,在河內隻要想找到這書,附近就一定有。
其三,將並州鐵甲軍紀律嚴明,與民秋毫無犯之事,也要大力宣揚。
總之,要將真實的並州鐵甲軍告訴給所有人。
王匡等人雖不知何意,但是辦事還是盡心的。
這個訊息如同長了翅膀一樣,兩天內就傳遍黃河兩岸。
張濟是董卓手下悍將之一,侄子張繡也是罕有其敵,偏將胡車兒也是一世人傑,兵強馬壯,在西涼軍中赫赫威名。
這樣一個猛將,帶著將近兩萬大軍,其中3000西涼鐵騎,剩下的都是洛陽的精兵。無論西涼騎兵,還是洛陽之兵,都是多年征戰之兵,可謂百戰精銳,竟然敗了。
更令人詫異的是,他們不是渡河之際被打敗,他們已經上岸之後,騎兵已經縱橫30多裏,步兵一路衝殺遇到比他們更強的對手,他們才被打敗。
這個對手,就是並州鐵甲軍,他們的首領,是一個隻有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陳原。
伴隨著這個消息,有一本書,從河內飛過黃河,進入洛陽,來到滎陽,來到酸棗等。
凡是有大軍駐紮的地方,無論討伐董卓的大軍,還是董卓的軍隊,都看到這本書,《並州鐵甲軍征戰記》。
還有張濟帶回2000西涼敗兵,回到洛陽,更是將陳原的威名傳的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如今人人都在說,有個將軍陳原如何如何。有拿到《並州鐵甲軍征戰記》的,又對董卓憤恨的洛陽人多如牛毛。
董卓兵敗,就是他們的喜事,一時間,討論陳原幾成風潮一般,在洛陽城內,私下裏,蔚然成風。
更多的洛陽百姓都在問,那並州鐵甲軍何日能來洛陽,將老賊董卓趕走。
沒人能回答,可是越來越多人在期盼這一天早日到來。
……
滎陽東30裏,袁紹的中軍營帳。
彙聚此地的各路諸侯坐在中軍大帳,一個個興奮的討論著:
“王匡真是好命,要不然,我看隻怕會全軍覆沒。”
“張濟的突襲,聲東擊西,趁人不備,於小平津渡河,可謂高明。一路縱橫,河內軍難有招架之力,可謂高強。
如此強軍,竟敗給一個20多歲的毛頭小子陳原,這陳原該是何等之強!聽說他在河內隻有2000兵馬。
區區2000兵馬,竟戰勝將近20000精兵強將。
這並州鐵甲軍,恐怕是來此最強之軍吧?”
“2000勝20000算什麼,我看他們的那個什麼征戰記,說有一次,用200兵追殺差不多8000鮮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