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MSCTA在心腦血管疾病檢查中的臨床應用(2 / 3)

2 CTA血管成像的臨床應用

2.1 冠脈血管

2.1.1冠脈血管的起源異常冠脈開口異常現象在臨床病例中偶能見到,隨著MSCT掃描時間的縮短和空間分辨率的提高及計算機二維和三維重建技術的發展,多層螺旋CT 行冠狀動脈成像後,再通過工作台處理後能將冠狀動脈開口、走行及分布以任意角度顯示,圖像非常立體直觀,可以無創性顯示冠狀動脈的起源路徑及與周圍心室的三維解剖關係,在確診冠狀動脈起源異常方麵具有傳統ICA無法比擬的優勢,目前已作為冠狀動脈起源異常的首選檢查手段[8],同時為後期冠脈造影術開展起到較好的指導作用。

2.1.2冠脈狹窄在臨床診斷冠心病的過程中,一般認為狹窄程度≥50%時就可以診斷為冠心病,當狹窄程度≥70%時,則符合植入支架進行治療的指征。而臨床上引起急性冠脈綜合征的不穩定性粥樣斑塊則多為輕-中度狹窄(20%~60%)。因此,對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診斷,尤其是判斷斑塊的性質,對明確治療方案顯得極為重要。戴曉燕等[9]利用16排螺旋CT對120例冠心病患者進行冠狀動脈成像,最終結果顯示中度或中度以上冠狀動脈狹窄的敏感度為 89%,特異度為 98%,陽性預測值85%,陰性預測值98%,符合率97%,這有益於避免冠狀動脈正常或輕度異常不需要介入治療的患者而進行有創性選擇性冠脈造影術,它基本能滿足於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篩選的需要。

2.1.3心肌橋伴冠心病在臨床中能夠清晰顯示冠脈主幹及其分支的肌橋、狹窄、鈣化, 同時MSCTA診斷冠脈病變的靈敏度96.61%,特異度97.54%,陽性預測值98.12%,陰性預測值97.81%[10]。因此,MSCTA對冠脈肌橋、狹窄病變均顯影良好,對冠脈肌橋伴冠心病的診斷有較高的準確性。

2.1.4 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後再狹窄診斷中的應用在臨床治療中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已經是治療冠狀動脈狹窄病變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雖然藥物洗脫支架已被證明可以明顯抑製內膜的增生和隨之而發生的支架內再狹窄,但是仍約有10%~30%的患者可能在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後出現支架內再狹窄。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SCA)仍是目前診斷冠脈支架植入術後發生再狹窄的金標準,但因其缺點為有創性,同時也存在著一定並發症,所以大部分患者不願接受[11]。而MSCTA通過多種圖像後處理技術不但能夠較好地顯示支架的位置和形態學特征,而且顯示支架兩端狹窄的準確性較高,這對腔內膜增生情況病變性質和遠端血管充盈度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特別有助於支架內再狹窄治療策略的製定,已經作為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後患者的一種無創性篩選檢查以及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後患者隨訪的手段[12]。

2.2 頸動脈和主動脈弓血管(顱外血管)

2.2.1 頸動脈分叉疾病頸動脈球的嚴重狹窄引起腦缺血發作。頸動脈狹窄≥70%有臨床症狀者可進行頸動脈內膜剝除術或血管內支架術可明顯改善預後。也有研究表明狹窄程度達到50%~69%時,有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患者進行血管內膜剝脫術也能有所獲益。但狹窄程度低於30%行頸動脈內膜剝除術無任何益處,對於狹窄程度在70%~99%的患者,術後腦卒中的危險性和狹窄程度明顯呈正相關。因此準確確定血管狹窄的程度和範圍是治療的關鍵。王學廷等[13]研究顯示MSCTA圖像可以直觀立體地顯示頸動脈的全貌,通過進行多角度、多平麵觀察,非常清晰顯示頸動脈形態,以最佳角度測量分叉角度。因此,MSCTA是一種能夠準確反映頸動脈分叉血管的立體形態和準確測量各項幾何指標的簡便、快捷方法。該方法在某些方麵為製定治療方案提供關鍵依據。

2.2.2 主動脈弓分支血管的病變及變異主動脈弓上分支血管近端動脈粥樣硬化的情況不常見,然而卻是頭頸部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MSCTA可同時顯示頸動脈分叉和主動脈弓的分支血管開口情況。雖然主動脈弓分支的解剖變異較為複雜, 但利用 MSCTA 獲得的 CT 血管成像可以有效、清晰地顯示主動脈弓分支變異的三維解剖學特征, 能為臨床的手術路徑提供較準確信息[14]。

2.2.3椎動脈狹窄及變異MSCTA可以清楚發現病側椎動脈較對側細小,並且呈節段性或全程狹窄表現。采用VR或CMPR技術進行任意方向、層麵的旋轉切割,使椎動脈能直觀立體地顯現及分離提取出來,能夠明確判斷狹窄的長度與程度。特別是原始軸位薄層圖像對診斷有著很大幫助[15,16]。值得強調的是,部分椎動脈呈明顯迂曲走行,應用血管拉直技術進行處理,從而避免對狹窄程度的過度判斷。椎動脈變異情況主要包括椎動脈起始位置異常、椎動脈頸段入橫突孔位置異常、椎動脈發育不良、單側雙支椎動脈和窗式椎動脈等。椎動脈變異的胚胎學基礎和發生機製尚不清楚,其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關係的重要性尚未引起重視。相比於傳統DSA,MSCT能夠無創傷和多角度顯示椎動脈解剖變異,有助於臨床解釋部分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病因;有助於外科醫師在術前了解椎動脈變異情況和製定手術方案,從而避免損傷異常的椎動脈[17]。

2.3 顱內血管

2.3.1 動脈瘤CTA能夠較清晰顯示動脈瘤的位置、瘤體、瘤頸及有無鈣化,真實準確地提供了動脈瘤與周圍血管和骨骼的關係,而且也是篩查、追蹤觀察動脈瘤的最佳手段,特別在動脈瘤破裂出血後CTA的診斷,顯得尤為重要,可為血管內治療和開顱夾閉提供準確的解剖定位。陳雄釗等[18]研究64層螺旋CT血管成像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在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上已取得相當效果,且在血栓、鈣化及其病變區域與周圍組織、血管的關係方麵較DSA 影像更清晰。

2.3.2 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ious malformation,AVM)

AVM屬於先天性中樞神經係統血管發育異常性疾病,血管壁平滑肌的結構較正常缺乏,在高血流量和高速血流衝擊下,管壁薄弱處極易破裂,引發腦出血[19]。超過50%腦AVM可破裂出血,從而引起嚴重的神經係統症狀甚至死亡[20]。對腦 AVM 進行MSCT可以明確病灶的位置、數目、大小及供血動脈的來源、數目和引流靜脈的部位、方向等情況,這些方麵對於診斷和選擇治療方案是非常關鍵的。隨著對 CT 造影技術的熟練應用,將增強後的圖像與平掃的圖像相減,可去除骨性結構對血管的影響,特別是顱底骨性結構對顱內動脈的影響,可以達到與 DSA 相似的效果,不但能夠直觀地顯示畸形血管團及供血動脈、引流靜脈的部位、形態及走向,而且重建後的圖像還可以通過空間任意角度觀察,從而顯著提高了診斷腦 AVM 的敏感性。

2.3.3 腦血管的狹窄與閉塞MSCTA 可以發現腦血管的狹窄與閉塞,尤其是閉塞後的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和大腦前動脈的相應梗死區表現為無血管結構。它在評價血管的中、重度狹窄及閉塞的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度方麵, 除重度狹窄的敏感度偏低外, 得出的各項指標均達到較高水平,動脈管壁上的鈣化斑塊可在 MIP 的重建影像中較準確地顯示出來, 可以間接地反映動脈硬化的程度。田超等[21]利用CTA檢查對狹窄處管腔直徑的直接測量, 並且通過與 DSA 的比較證明, 得出的結論是:CTA與DSA在直接測量動脈狹窄處管腔直徑方麵也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到目前為止,由CTA 提供的狹窄和閉塞部位、程度、管壁鈣化及最狹窄處直徑等信息, 已經成為臨床醫師選擇治療方法的重要參考。

2.3.4 煙霧病煙霧病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確的腦血管疾病。在臨床診斷中煙霧病主要分為缺血型和出血型兩大類。MSCTA不僅可清晰顯示狹窄段血管及腦底異常血管網等特征性改變以明確診斷,還可了解狹窄遠側端血管和相應的側支血管情況,從而達到直觀立體的顯像效果。同時具有檢查時間短、操作簡捷、禁忌證少、無創及費用低廉等優勢[22]。由於MSCTA對煙霧病進行了早期診斷,從而使患者得到及時臨床幹預,這對減緩病情的發展、改善預後有重要作用,能夠減少神經係統後遺症的發生[23]。